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电视调解类节目中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15:40

  本文关键词:电视调解类节目中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调解类节目 私人领域 公共化 媒介素养


【摘要】:2003年,国内第一档电视调解类节目《心灵花园》开播,随后调解类节目遍地开花。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颁布施行,致力于解决纠纷的调解类节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上荧屏。作为情感谈话类节目的一种新形式,电视调解类节目不仅得到了受众的认可,而且日渐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势头。电视调解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新方式,在调解民事纠纷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电视调解类节目题材选取的多为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纠纷,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当事人私人空间被侵犯、调解员问题解决意识的淡薄以及公私领域界限模糊等问题,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凸显,媒体资源过多投放在私人领域而忽略公共空间的建构,成为亟待改善的症结。本文将针对电视调解类节目中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日益凸显的现状,从社会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媒体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受众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三方面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调解类节目 私人领域 公共化 媒介素养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4
  • 第一节 研究缘起8-9
  • 第二节 研究基础与理论框架9-14
  • 一 核心概念的阐述9-11
  • 二 私人领域公共化研究11-12
  • 三 电视调解类节目研究12-14
  • 第二章 电视调解类节目中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凸显缘由14-18
  •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中私人意识的苏醒与张扬14-16
  • 第二节 双重属性下媒体视角的改变与转型16-18
  • 第三章 电视调解类节目中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影响18-24
  • 第一节 电视调解类节目中私人领域公共化积极影响18-21
  • 一 揭示社会问题18-19
  • 二 给予心理疏导19-20
  • 三 提供司法援助20-21
  • 第二节 电视调解类节目中私人领域公共化消极影响21-24
  • 一 不当用公共资源传播负能量21
  • 二 建构不实媒介环境误导受众21-22
  • 三 循环播放影响当事双方生活22-24
  • 第四章 电视调解类节目中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隐患24-28
  • 第一节 侵犯当事双方的空间24-25
  • 第二节 问题解决意识的淡薄25-26
  • 第三节 媒体公共功能的退化26-28
  • 第五章 电视调解类节目中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对策28-32
  • 第一节 社会:增设心理咨询机构28-29
  • 第二节 媒体:承担社会公共责任29-30
  • 第三节 个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30-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5-36
  • 致谢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剑涛;;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均衡态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温江桦;;媒体必须严格遵守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区分[J];写作;2012年07期

3 王奇;;对我国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比较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1期

4 徐丛青;论“私人话语”适当回归私人领域[J];现代传播;2002年03期

5 陈力丹;王辰瑶;;“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J];新闻界;2006年02期

6 王晓莉;张媛;;“人肉搜索”两个向度的发展——试从公共范畴和私人领域角度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田静;;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从历史到现实[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8 石良;;网络微博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融合[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陶东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J];青年记者;2008年07期

10 岳丹;;关于媒介逼视的新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龚群;;论公共领域与公德[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向平;个人信仰表达应区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N];中国民族报;2012年

2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邵建;“公民社会”的衡量[N];中国经营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郭忠华 中山大学;公民社会的四个维度及行动逻辑[N];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袁东;你首先是个公民[N];上海证券报;2006年

5 沈湘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公共领域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N];长江日报;2007年

6 陈怀远;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社会保障[N];大连日报;2005年

7 佛山日报记者 刘军艳;为自我释放寻求出口[N];佛山日报;2014年

8 黄显中;公德与私德[N];光明日报;2003年

9 陶东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明;公私权界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会萍;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梁潇;电视调解类节目中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于淼;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渗透[D];吉林大学;2012年

5 熊力勤;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D];复旦大学;2011年

6 朱静仪;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D];扬州大学;2011年

7 罗素君;媒介情境理论视域下的私人领域公共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8 刘旭明;科层组织内行政权力对私人领域的割据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朱大网;论市民法的私法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10 王传晓;博客—私人领域还是公共空间[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12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912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e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