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角色体验类电视节目的接受距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17:39

  本文关键词:角色体验类电视节目的接受距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角色体验 节目构建 接受距离


【摘要】:客观生活给予现实个体以不同的社会属性,其身份的差异构成独特的社会体验。对于无法触及或者缺席的生活经历,现实主体具有较高的心理期待和欲望诉求。而现如今,角色体验类电视节目正是将这一主观期待与客观现实很好地嫁接于一体。不同于表演选秀、异性相亲等电视真人秀节目,角色体验主要基于客观现实生活,强化节目参与者在假定情境下对于角色置换的真实体验。节目所带给参与者和观看者的正是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熟悉与陌生,是实与虚的共生,真与幻的互补,是一种异于现实的“错位”。对于角色体验类电视节目的接受距离研究,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原理与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构建原理具有有效的理论引导作用。具体而言,节目材料的选择与构建,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倾向性“力的式样”的集合。通过对客观原始材料的简化与集合,选择与变体,实现各构成要素间内在张力的相互均衡。同样,结构即是选择,也是形式。实现节目事件体系的结构,就是对人物情境、事件冲突、价值转换共同组合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节目材料构建是决定观看者主观经验图式与客观视觉式样之间知觉接受距离趋近或分离的前提和基础,是作为想象刺激物,将观看者的想象引入陌生体验的价值中,使观看者的想象朝预定方向发展。而其表现性不仅体现在节目材料构成本身,同时也体现在观看者的视知觉阅读活动中,由节目视觉图式与受众接受心理相互作用,构成“异质同构”的视知觉互补,造就完整的节目创作过程。其间,从身体缺席的意识嫁接到自在其中的快感体验,观看者生成契合于自身知觉接受的认读心理状态,实现知觉主客体间的欲望移置。并且,通过节目编导对于节目原状材料具有戏剧性的陌生化处理,使得节目所构建的“力的式样”同观看者主观经验图式间形成断裂与错位,进而打破观看者日常接受的心理平衡机制,促使观看者踏上由“失衡”到“平衡”的求索之路,形成新的视知觉对应,实现节目材料选择与观看者知觉接受之间有关现实意义的同质化认同或异质性差异。可以说,本论文基于对角色体验类电视节目材料构成的分析,着重强调节目观看者的接受心理,即通过研究视觉文本与受众解读之间传受距离的有效性,反观角色体验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思考如何更好地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在同质化现象严重背景下,凸显节目个性。
【关键词】:角色体验 节目构建 接受距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9-14
  • 1.1.1 国内外现状述评9-14
  • 1.1.2 本课题的实际意义与价值14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14-18
  • 1.2.1 主要内容与观点14-16
  • 1.2.2 基本思路和方法16-18
  • 第二章 角色体验类电视节目构成18-37
  • 2.1 集合与简化:节目形式构成18-29
  • 2.1.1 制造18-21
  • 2.1.2 重构21-23
  • 2.1.3 记录23-26
  • 2.1.4 渲染26-29
  • 2.2 选择与变体:节目内容构成29-37
  • 2.2.1 参与主体29-32
  • 2.2.2 情境设置32-34
  • 2.2.3 仪式生成34-37
  • 第三章 受众体验与认读距离生成37-47
  • 3.1 受众参与体验37-42
  • 3.1.1 身体缺席:移情欲望载体37-39
  • 3.1.2 自在其中:生成“快感”体验39-42
  • 3.2 视知觉距离的远与近42-47
  • 3.2.1 时空距离的省略与扩张42-44
  • 3.2.2 知觉距离的熟悉与陌生44-47
  • 第四章 主体心理接受与视界划分47-56
  • 4.1. 从“变形”到“完形”47-51
  • 4.1.1 受众知觉接受的失衡47-49
  • 4.1.2 受众自觉进行知觉重构49-51
  • 4.2 “生活世界”的趋近与分离51-56
  • 4.2.1 公共空间下的知觉分流52-53
  • 4.2.2 主客体视界的共识与差异53-56
  •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6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庆;浅议县级电视节目的定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2 吕們;互补还是竞争?——试论省级一、二套电视节目的关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3 胡洁;汉城允许公众接收朝鲜电视节目[J];国际新闻界;2000年04期

4 秦明新;重审电视节目评奖[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 尹清新;谈电视节目的个性化[J];新闻爱好者;2000年12期

6 刘宝成;试论电视节目的商品化[J];声屏世界;2000年05期

7 刘智文;电视节目的质量控制浅议[J];声屏世界;2000年05期

8 王青林,刘航;浅谈电视节目改版[J];新闻前哨;2000年02期

9 王科;电视节目的双休日综合症[J];当代电视;2000年S8期

10 冷珍;;反映电视节目主题的片头设计[J];设计艺术;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洋;于大志;;浅谈制播分离下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建构[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2 汤为民;;中国农村电视节目的生产与传播[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三辑)[C];2008年

3 萧盈盈;;人文主义精神前进的50年(摘要)——关于电视节目文化内涵的一点认识[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宋爽;;浅析中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发展(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邢雪;;解读故事性电视节目(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6 陈立强;马君姝;;当前电视节目“主持人群集”现象研究[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郑保章;;浅谈科教类电视节目的组织与策划[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姜媛;;电视节目叙事的文学性植入与文学精神的消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敬婕;;婚恋类电视节目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A];性与性别研究(第4辑)——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2008-2010)[C];2011年

10 潘洪业;;电视节目运作与市场展望[A];中国传媒经济(第一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秋芳;健康类电视节目如何实现突围[N];甘肃日报;2007年

2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彭茗慧;如何保护电视节目模式?[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3 特约撰稿 吴闻博;《好声音》三大启示:用资本运作的方式看待电视节目[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年

4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 唐飒;电视节目改版可从欧洲取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5 李英晟;电视节目国际化的成功探索[N];人民日报;2013年

6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将推万集电视剧[N];北京商报;2013年

7 苗春;电视节目流行“拿来主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8 蔡闯;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电视节目?[N];光明日报;2013年

9 魏青;电视节目为何流行“跟屁虫效应”[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10 魏青;电视节目何时摆脱“跟屁虫效应”[N];中国改革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加斯(SUGATH MAHINDA SENARATH);印度电视节目对斯里兰卡观众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9年

2 刘秀梅;多元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机遇与挑战[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t,

本文编号:954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954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