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线粒体融合、分裂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12-28 07:22

  本文关键词:线粒体融合、分裂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出处:《中国畜牧兽医》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线粒体 形态学 蛋白质 动态变化 疾病发生


【摘要】:近年来,有关线粒体融合和分裂机制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线粒体是所有真核生物都不可或缺的双层膜细胞器,大多数细胞中线粒体是高度动态的,且通过不断地融合、分裂来维持动态平衡。线粒体外膜与内膜的融合分别由Mfn1、Mfn2与多种形式的OPA1调控;DRP1介导外膜分裂,内膜的分裂可能是由S-OPA1和MTP18介导。多种客观因素通过影响融合或分裂的程度,进而影响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提高线粒体融合程度或降低线粒体分裂程度都将导致在细胞内形成个体大、数量少的线粒体;反之,将出现个体小、数量多的线粒体。可以据此特性间接检测某项影响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的因素,了解线粒体动态变化所涉及的蛋白,以及影响线粒体形态学的重要外部因素、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因此,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参与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相关蛋白及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疾病的发生进行了综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been made about the mechanism of mitochondrial fusion and mitotic. Mitochondria are indispensable bilayer membrane organelles for all eukaryotes. Mitochondria in most cells are highly dynamic and maintain dynamic balance by continuous fusion and division. The fusion of 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and intima is regulated by Mfn1, Mfn2 and various forms of OPA1. DRP1 mediates adventitial division, and the intimal division may be mediated by S-OPA1 and MTP18. A variety of objective factors affected by the fusion or splitting degree, thereby affecting the mitochondrial fusion and fission, improve the degree of mitochondrial fusion or reduced mitochondrial fission degree will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a small number of mitochondria in cells; on the contrary, there will be a small number of individuals, many mitochondria. 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we can indirectly detect some factors affecting mitochondri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understand the proteins involved in mitochondrial dynamic changes, and analyze the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and the causes of mitochondrial related diseases.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we summarized mitochondrial fusion and division, involved in mitochondrial fusion and division, and mitochondrial fusion, division and disease.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60287、31201867、3146058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7C120001) 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启动项目(11612932611535)
【分类号】:R363
【正文快照】: 线粒体是一个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的双膜细胞器,不过某些生物中的某些细胞里可能缺乏线粒体,如红血细胞,也有些生物减少或改变线粒体成为其他结构[1]。以往研究认为,生物体中线粒体的形态主要有长条型或颗粒型,但近年研究发现,线粒体在大多数细胞中以网状组织存在[2],且线粒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怡;张勇;;线粒体动态变化与线粒体质量控制:运动的适应与调节[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2 张宁;王士雷;李淑虹;李瑜;王鹏;贾长新;;线粒体分裂蛋白抑制剂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18期

3 杨轶;杨敏;;线粒体融合与分裂:治疗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潜在靶点[J];今日药学;2012年12期

4 阿力木江·买买提江;高秀芳;金波;施海明;;线粒体动力学与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年05期

5 郝希纯;王东明;;Drp1蛋白调节线粒体分裂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1年08期

6 贺文凤;曹青;洪葵;;线粒体对iPSC再程序化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年03期

7 张倩;张宏伟;夏建华;连亚军;谢南昌;;线粒体分裂蛋白抑制剂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年02期

8 许美芬;何轶群;管敏鑫;;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神经变性疾病[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年12期

9 韩小建;万玉英;杨章坚;张剑锋;危永芳;赖启南;;利用蛋白导入法沉默线粒体分裂调节蛋白Drp1的表达[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10 于滢;李俊平;王瑞元;;运动对不同组织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轶;杨敏;;线粒体融合与分裂:治疗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新靶点?[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2 杨轶;刘居理;杨敏;;线粒体融合和分裂与心脏疾病[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3 于滢;王瑞元;;运动对不同组织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4 于滢;王瑞元;;运动对不同组织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5 杨轶;杨敏;;线粒体融合与分裂:治疗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潜在靶点~[A];2014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国兵;Cofilin调控肿瘤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策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陈方哲;PINK1基因通过线粒体分裂融合途径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D];复旦大学;2013年

3 李夏春;人全长Tau蛋白过度表达对线粒体分裂融合动态及细胞退变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高丹忱;Dynamins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Dynasore的保护作用[D];浙江大学;2013年

5 刘玉和;氧化应激诱导宫颈癌细胞死亡过程中溶酶体—线粒体途径的作用机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双雪;淫羊藿苷修复阿尔兹海默症线粒体分裂—融合动力学失衡的机制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2 陈咪咪;MCU介导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在人中性粒细胞迁移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楠;大鼠骨骼肌钝挫伤恢复过程中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表达情况的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5年

4 周永方;线粒体分裂调控因子drp-1对于线虫寿命的调节功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俊莉;阿魏酸通过诱导线粒体自噬保护糖氧剥夺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王瑞肖;解偶联蛋白2减缓高糖加重缺氧性神经细胞损伤及其与线粒体分裂/融合关系的实验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6年

7 曹海燕;线粒体分裂与钙信号交互作用促进肝癌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8 王颖;血红素氧合酶1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大鼠的线粒体融合—分裂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9 李刚;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辽宁医学院;2015年

10 申菲菲;线粒体分裂在甲状腺鳞癌细胞SW579细胞增殖、凋亡以及侵袭中的作用[D];辽宁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345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345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b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