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出处:《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3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慢性间断性缺氧 帕金森病 小鼠Bax Bcl-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间断性缺氧(CIH)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44只雄性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IH组、百草枯组和百草枯+CIH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小鼠中脑黑质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CIH组、百草枯组、百草枯+CIH组中脑黑质Bcl-2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39.45±1.51、28.64±2.66、21.64±1.85、8.45±1.86,Bcl-2的表达逐渐降低,CIH+PQ组较其它3组明显降低(P0.01);中脑黑质Bax的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11.91±1.70、20.73±1.49、30.09±2.98、52.82±2.86,Bax的表达逐渐升高,CIH+PQ组较其它3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慢性间断性缺氧联合百草枯暴露加重了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Bax的上调及Bcl-2表达的下调。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 on the expression of apoptosis-related protein Bcl-2 and Bax in substantia nigra of Parkinson's disease mice.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paraquat group and paraquat CIH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Bax and Bcl-2 in the substantia nigra of mice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SP method). 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and paraquat group were used as control group and paraquat group respectively. In paraquat CIH group, the number of Bcl-2 positive cells in the substantia nigra was 39.45 卤1.51 卤28.64 卤2.66 卤21.64 卤1.85 卤8.45 卤1.86,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Bcl-2 was decreased gradually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groups. The positive cell counts of Bax in the substantia nigra were 11.91 卤1.70,20.73 卤1.49U 30.09 卤2.98U 52.82 卤2.86,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Bax increased gradually. CIH PQ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P 0.01). Conclusion 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 combined with paraquat exposure aggravated the up-regulation of apoptosis-related protein Bax and down-regulation of Bcl-2 expression in substantia nigra dopaminergic neurons.
【作者单位】: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神经内科;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病理科;
【分类号】:R742.5
【正文快照】: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第21卷帕金森病(Parkinson’5 disease,,PD)是好发于中老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叩amine,DA)能神经元缺失,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存在遗传因素、环境毒物、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免疫异常等假说。PD的发病因素如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任今鹏;孙晓江;张进;赵玉武;;去铁胺对百草枯处理小鼠脑内多巴胺含量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7年01期
2 李景春;徐江涛;宋永斌;杨俊;许永华;邹赛英;是文辉;刘海林;张子彦;;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及黑质病理改变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年03期
3 郭云云;徐江涛;宋永斌;许永华;;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及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12期
4 王赞峰;代冰;康健;;慢性间断低氧对大鼠脑内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景春;徐江涛;宋永斌;杨俊;许永华;邹赛英;是文辉;刘海林;张子彦;;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及黑质病理改变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年03期
2 武柏林;刘怀军;;百草枯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1期
3 王红阳;张盼盼;陈宝元;雷军旗;刘信荣;;不同程度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年52期
4 李景春;徐江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啮齿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2期
5 李祥云;唐婷;热不开提·地里夏提;邓水香;黄延焱;;加兰他敏对间歇性低氧引起的认知损害的预防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3期
6 邵阳;杨期东;;百草枯致小鼠帕金森病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作用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11期
7 刘海林;徐江涛;宋永斌;杨俊;许永华;余伍忠;李景春;张子彦;;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J];新医学;2011年06期
8 张子彦;徐江涛;宋永斌;杨俊;许永华;余伍忠;刘海林;李景春;;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纹状体氧化应激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海林;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1年
2 时玲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任今鹏,任惠民,蒋雨平;百草枯对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损害[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5年03期
2 张楠;陈忻;张思玉;;农药百草枯致小鼠帕金森病模型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2期
3 徐修容,唐琴梅,陈生弟,徐德隆,余慧贞;以D-樟脑-β-磺酸为离子对试剂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巴金森症患猴脑组织中多巴胺和代谢产物[J];色谱;1988年02期
4 郭云云;徐江涛;宋永斌;许永华;;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及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12期
5 谭胜玉;杨宇;罗荧荃;黄国庆;刘丹;颜素岚;;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模型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6年06期
6 赵婷婷;邓华瑜;赵敬;;神经调节因子对MDA-MB-231细胞mtp53和HIF-1α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年05期
7 张如意,张兰,叶翠飞,李林;MPTP对小鼠行为学及脑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03期
8 陈晓宇;张荣宜;沈韶辉;齐威琴;韩卉;;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改变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年04期
9 徐雁,李舜伟,张毅,张建军;不同剂量维生素E对慢性间断性缺氧大鼠记忆能力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海杰;李寿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0年10期
2 李军;王洪胜;刘玉玺;郭迎丽;董维佳;黄静;;老年期起病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三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年11期
3 陈佳妮;;帕金森病概述[J];生物学教学;2010年08期
4 金梅芳;;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年03期
5 ;FDA发布帕金森病治疗药恩他卡朋/卡比多巴/左旋多巴复方制剂安全性信息[J];世界临床药物;2010年05期
6 李德伦;马丽萍;;老年人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年04期
7 叶楠;徐蕾;吴晓黎;;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副作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年04期
8 杜敏;邓小容;蒋文静;;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5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24期
9 樊毅;杨新玲;;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年16期
10 梅海云;胡法富;周秀丽;李浩;;舍曲林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状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慧芬;;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中医治疗[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胡伟东;毛成洁;杨亚萍;陈菊萍;刘春风;;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李凯;陈海波;;帕金森病患者前瞻性记忆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毛成洁;熊康平;胡伟东;童彤;刘春风;;帕金森病患者白天嗜睡情况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周鸿雁;裴中;邵明;张素平;潘速跃;秦琴保;祁风;刘焯霖;张振馨;;107例广州帕金森病患者睡眠状况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王俊;姜宏;谢俊霞;;帕金森病黑质内铁聚积的原因及其调控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基金会第十届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综合摘要[C];2009年
7 赵喜林;梁中琴;韩蓉;秦正红;;BBA对实验性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张海娜;胡国华;陈秋惠;韩艳秋;张颖;孙亚娟;张医之;;Lactacystin诱导PC12细胞致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周明珠;刘振国;干静;陈伟;;恩他卡朋添加治疗帕金森病症状波动的系统评价[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唐澍;赵桂萍;赵玉宾;;帕金森病眼球跟踪试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华;南京启用“细胞刀”治疗帕金森病[N];医药经济报;2000年
2 特约记者 张乐;帕金森病遭遇“克星”[N];北京科技报;2002年
3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孙斌;帮你认识帕金森病(一)[N];中国老年报;2003年
4 记者 马艳玲 曹玉祥;帕金森病要早治[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5 林寒;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上)[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6 北京301医院教授 凌至培戴夫 伯君依 严慧平;让帕金森病患者生活同样精彩[N];大众卫生报;2009年
7 黄红星教授;帕金森病人如何选药[N];大众卫生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徐晶;日常小动作透视帕金森病[N];广东科技报;2009年
9 刘振国;焦虑抑郁可能是帕金森病先兆[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10 尤佳;老年人警惕帕金森病[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久权;1.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研究 2.术前语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2 蔡江萍;帕金森病LRRK2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3 任海刚;帕金森病和癌症相关蛋白DJ-1在自噬和线粒体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超;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帕金森模型中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韬;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早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卞敏娟;Parkin和Interleukin-1β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赵卿;MPTP亚急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神经行为学观察及松果菊苷对其神经挽救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鹏;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5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9 姜立刚;中国北方一帕金森病大家系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温洪波;我国七城市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药物治疗及运动和非运动并发症调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邰国峰;帕金森病剂末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陈艇;帕金森病视幻觉临床相关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3 孙青;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影响的量化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红英;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5 孙启英;GBA基因突变与中国人群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马晓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7 许海霞;外源性褪黑激素对MPTP帕金森病小鼠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于博;一个不安腿综合征/帕金森病家系Parkin基因及Meis1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9 余舒扬;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常铮;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神经细胞毒性作用及相关保护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1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42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