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7 23:35

  本文选题:登革病毒 + 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 ; 参考:《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登革病毒(DENV)是最常见的地理分布最广的,通过节肢动物(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十年来,登革热在全世界的发病率提高了近30倍。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每年登革病毒感染数目约为5千万到1亿人,而且两种以上血清型病毒的共循环,以及敏感人群的不断出现,不但导致登革热流行频率加快,也使登革病毒继发感染引起的病死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病例大量出现。目前全球大约有25亿人受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胁,每年大约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热,其中大约有210万的严重病例,50万例登革出血热,20000例死亡病例。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变范围很广,从自限性疾病到严重危及生命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和气候的持续变暖、加上蚊媒的扩散速度加快、分布范围变广,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已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最为重要的蚊-传播毒性疾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病毒是一个正义单链RNA病毒,包括四种血清型(DENV1-4)。登革病毒基因组RNA编码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包膜糖蛋白、膜蛋白及其前体(C、 E、prM/M)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包膜糖蛋白E是主要的病毒颗粒包膜糖蛋白,是由494-501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分子质量约为55~60KDa的糖蛋白,其编码序列在虫媒病毒中的同源性较高(约为40%)且蛋白中所有Cys残基均高度保守,黄病毒属各成员E蛋白之间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登革病毒以同源三聚体形式存在于成熟病毒颗粒表面。结晶学的研究表明,登革病毒的包膜糖蛋白E,分为3个结构域(Ⅰ-Ⅲ)。在三个结构中,β链形成的二级结构是其主要结构。结构域Ⅰ位于E蛋白单体中央,E蛋白Ⅱ区折叠成长的指样结构,E蛋白C端的氨基酸残基构成了结构域Ⅲ。因为在所有成熟具有感染性的黄病毒中E蛋白均是由与病毒融合有关的同源二聚体形成,推断E蛋白的所有结构都可能和病毒与细胞的融合过程有关。其中E蛋白Ⅱ区中第98-111位氨基酸残基组成的cd环,富含甘氨酸且具有很强的疏水性,序列组成在几乎所有的虫媒黄病毒中高度保守。最近研究发现,cd环可在E蛋白由二聚体向三聚体的转变过程中插入胞膜,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被认为是病毒融合靶点,或认为是潜在的病毒融合肽。推断第一、第二结构域可能与登革病毒发病机制相关。 病毒受体可以定义为位于宿主细胞表面能够被病毒吸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VAP)识别并与之结合,从而引起病毒感染的分子复合物,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蛋白聚糖、脂类或糖脂,大多属于蛋白质。病毒对细胞的感染过程实质上就是病毒与宿主细胞作用的过程,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是发生病毒感染的前提条件。这种结合作用客观上反映了病毒结构蛋白与受体空间构象上的对应关系。在登革病毒的初次感染过程中,位于病毒颗粒表面的结构蛋白与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并通过膜整合或内吞作用细胞,进而启动 一系列生物学事件。而在登革病毒的二次感染过程,登革病毒还可与体内业已存在的病毒特异性非中和抗体(如IgG)形成免疫复合物,并通过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进入细胞,这种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作用可能与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关。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特异结合是病毒在长期进化中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毒为了获得更多的感染机会,通常能够根据入侵途径和靶细胞的不同,通过进化获得识别多种细胞受体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增殖的需要。目前认为,病毒与受体的结合是一个多步骤过程,涉及不同的病毒吸附蛋白及多个靶细胞受体,细胞表面的结合分子可以是特异性的,也可以是非特异性的,病毒可能与一个以上的细胞表面分子结合,且同一病毒与不同细胞所结合的受体可能不同。目前实验室鉴定的潜在的登革病毒受体不下十几种。作为典型的蚊媒病毒,登革病毒既能在蚊虫细胞中有效复制,也能感染人体并导致发病,其在蚊虫细胞中致病机理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随着受体研究的逐步深入,蚊传黄病毒的致病机制有望得以最终阐明,将在选择抗病毒药物靶点、设计新型疫苗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的: 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登革Ⅱ型病毒包膜糖蛋白(E)的第一、二结构域(DⅠ,D Ⅱ),并对其进行免疫反应性鉴定; 2.哺乳动物BHK-21细胞连接登革Ⅱ型病毒受体分子,并对其进行功能研究; 3.不同期白蚊伊蚊总蛋白的提取及潜在受体的筛选。 方法: 1.登革Ⅱ型病毒接种乳鼠,提取总RNA; 2.并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经RT-PCR扩增目的片段; 3.以DV2-E-D12载体为模板,PCR扩增E蛋白D12基因片断并纯化; 4.双酶切PCR纯化产物和质粒pET-28a (+),构建重组质粒pET28a-DV2-E-D12; 5.筛选阳性菌落,并转化至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 6. IPTG诱导表达,表达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并进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免疫反应性; 7.哺乳类动物细胞BHK-21的培养; 8.登革病毒的扩大培养与纯化; 9. RT-PCR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细胞感染登革病毒; 10. VOPB A (Virus overlay protein blot binding assay)病毒覆盖蛋白结合试验)方法筛选BHK-21细胞连接登革Ⅱ型病毒的受体分子; 11.白蚊伊蚊的饲养; 12.不同期白蚊伊蚊总蛋白的提取及潜在受体的筛选。 结果: 1.提取乳鼠总RNA, RT-PCR扩增得到约900bp的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基因片段; 2.重组质粒pET28a-DV2-E-D12经Xho1和Nde1双酶切后,可见约900bp大小的酶切片段; 3.重组菌BL21(DE3)/pET-28a(+)-DV2-E-D12经IPTG诱导后在37KDa位置有明显的诱导后表达带,其大小与预测值一致。超声裂解重组菌后,分别取上清与沉淀经12%SDS-PAGE分析,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 4.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菌诱导前的全菌蛋白没有与His·Tag单抗及登革病毒单抗(D1-11)反应的条带,而诱导后的全菌蛋白和在相对分子质量为37000的位置均有与His·Tag单抗反应的特异条带; 5.与重组诱导前的全菌蛋白无反应,只在诱导后的全菌蛋白中有特异的条带出现,且与预测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7000的位置相符合; 6.BHK-21细胞蛋白病毒孵育组在30KDa及60KDa的位置有特异性的条带出现,而阴性对照组无此条带;7.在白纹伊蚊幼虫、蛹和雌蚊中得到约35KDa大小的条带,而雄蚊无这一分子,提示白纹伊蚊35kDa的DENV连接分子呈现登革病毒组织向性,推测其具有特异性。 结论: 1.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登革Ⅱ型病毒包膜糖蛋白(E)的第一、二结构域(DI,DII),对其进行免疫反应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 2. VOPBA法初步筛选出两个BHK-21细胞连接登革Ⅱ型病毒的30及60KDa的病毒结合分子,R30/60蛋白分子进一步鉴定和功能研究正在进行; 3. VOPBA法初步筛选出的35KDa分子在除了雄蚊以外的三个阶段均具有,推测其具有特异性。对其进一步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正在进行。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本;王飞;邝继深;刘跃;陈文洲;;海南岛125株登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病毒学;1988年03期

2 安静,周德山,张俊磊;经脑感染后登革病毒在小鼠脊髓分布特点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任瑞文 ,方美玉 ,洪文燕 ,黄宝明 ,蒋廉华 ,刘建伟 ,田小东 ,程刚锋;广东省江门地区登革病毒分离株的鉴定及结构蛋白序列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4 阎国珍;祝庆余;徐品芳;李德荣;陈万荣;;用空斑中和试验鉴定登革病毒[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2年03期

5 邹小兵,何政贤,王清文;登革病毒对人体淋巴细胞SCE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992年03期

6 胡志君,杨佩英;登革病毒的感染及复制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1年01期

7 陈水平,秦鄂德;登革疫苗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1年01期

8 宋宏,付士红,王寰宇,梁国栋;登革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与血清学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2年04期

9 赵卫,曹虹,张文炳,何小艳;登革病毒感染性转录体技术[J];生物技术;2002年04期

10 曾祥凤,江丽芳,方丹云,汤云霞,魏惠永,晏辉钧;DEN2重组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活性[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焰;江丽芳;;登革病毒的分子进化和流行趋势[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田衍平;肖岚;周德山;;登革病毒E蛋白稳定表达株的构建及对ECV304细胞谷胱甘肽的影响[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3 董言德;赵彤言;谢超;鲁亮;宋锋林;杨发清;路宝麟;;致倦库蚊传播登革病毒可能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董言德;赵彤言;谢超;鲁亮;宋锋林;杨发清;路宝麟;;致倦库蚊传播登革病毒可能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吴新伟;蒋力云;罗雷;何丽娟;李向忠;伍业健;;广州市2002-2004年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分析[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刘伟;周永兵;左丽;;贵州独山、兴义两地人群登革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7 童贤];唐炜;邱宏;左建平;丁侃;;天麻多糖衍生物WS-45抗Ⅱ型登革病毒活性的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丁壮;;登革热研究进展[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9 方美玉;任瑞文;白志军;刘建伟;林立辉;洪文艳;赵文忠;;南方地区主要虫媒病毒病的分子病原学研究[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星;左丽;舒丽萍;;白纹伊蚊贵州不同地方株对登革病毒垂直传递能力的实验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渔;登革病毒[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孙健;南方医科大研制出登革热诊断试剂盒[N];光明日报;2006年

3 金山;登革热是一种什么病[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4 毛颂赞;数字解读登革热[N];家庭医生报;2007年

5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文利新邋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罗维;猪“高热病”防控实践中出现的几个疑难问题研究[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6 梁利波  赵阳;减毒黄病毒疫苗:谨慎使用有原因[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7 叶东辉;“装腔作势”登革热[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1年

8 韩振奎;东南亚旅游归来防登革热[N];大众卫生报;2004年

9 记者 李强;登革热疫情严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10 主任医师 王有国;未雨绸缪 防范蚊传染病[N];大众卫生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杭小同;登革病毒感染诊断方法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2 杨杰;登革病毒EDⅢ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与ECV304细胞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鉴定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3 肖维威;登革病毒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刘然;登革病毒非编码3’亚基因组RNA的鉴定与功能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5 姬广辉;无感染增强的广谱抗登革病毒中和抗体的构建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6 陈水平;登革病毒prM-E基因的多价重组质粒DNA的免疫原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7 刘利东;构建登革病毒NS1抗原拓扑图及建立ELISPOT微中和试验快速高通量评价登革病毒抗体中和活性[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8 张俊磊;登革2型病毒与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β_3相互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9 王明连;登革病毒NS5蛋白在原核细胞中的活性表达及其拮抗肽筛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10 朱武洋;衣壳蛋白基因突变对登革病毒生物学性质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宇姣;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邹林;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技术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温筱芸;细胞因子在登革病毒感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4年

4 张俊磊;登革病毒广州2002年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登革病毒感染ECV304细胞分子机制的初探[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马秀芝;云南西南部地区健康人群登革病毒血清抗体调查及白纹伊蚊rDNA-ITS2序列初步分析[D];大理学院;2012年

6 王嘉丽;微丝骨架在登革病毒感染ECV304细胞中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7 段鸿元;登革3型病毒prME和NS1多基因重组质粒DNA免疫原性增强效果观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8 雷子庆;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三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C6/36细胞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初步筛选[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陈宗涛;小鼠抗登革病毒2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秦成峰;登革病毒衣壳蛋白靶向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1765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765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9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