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恶性疟原虫var2csa基因的克

发布时间:2019-02-18 23:08
【摘要】:在疟疾流行地区,孕妇是感染疟疾的高危人群。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每年有二千五百万孕妇受到疟疾感染的威胁,妊娠相关疟疾(Pregnancy associated malaria,PAM)已经成为疫源地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PAM会导致新生儿低体重(Low birth weight,LBW)、流产、母体贫血。在全球范围内,这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每年造成大约75,000—200,000例婴儿死亡。妊娠期间被虫体感染红细胞(Parasitized red blood cells,PRBC)在胎盘的大量聚集是导致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这一聚集现象是由一种独特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表面抗原1(Plasmodium falciparum erythrocyte membrane protein 1,PfEMP1)与胎盘受体(Chondroitin sulfate A ,CSA)的粘附介导的。研究发现,这一独特的PfEMP1蛋白的编码基因是var2csa,属于var基因家族成员。VAR2CSA是一个350kDa的高分子量蛋白质包含有六个DBL区。高水平的抗VAR2CSA抗体与PAM的保护性免疫有关。至此,基于VAR2CSA用于疫苗的研究,来保护疟疾流行地区的孕妇是可行的。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表达如此之大的一个蛋白质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十分有必要鉴定出哪一个DBL区在粘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以及人体对哪一个功能区的免疫应答反应在抗病免疫上起到关键作用?本实验就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克隆、表达了六个DBL区重组蛋白质,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将得到的重组蛋白质进行粘附实验和免疫识别实验,对不同DBL区同CSA的亲和能力差异与免疫差异进行了研究。 根据不同DBL区的序列设计6对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基因组DNA中的六个目的片段,将扩增产物与pMD18-T克隆载体连接。经PCR、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2b上,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 ( DE3 ),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 Isopropyithion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并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蛋白。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 polyacrylamide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结果显示不同组氨酸标签DBL区重组蛋白质分子质量与理论值相符。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目的蛋白质具有反应原性。 利用ELISA方法对六个重组蛋白质与CSA的粘附能力进行检测。用CSA包被ELISA板,四度过夜。将板洗涤三次后,加入3%的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进行封闭,37℃孵育1h。此后洗板三次,加入梯度稀释的重组蛋白质并在37℃孵育1h。洗板三次,加入5000倍稀释的鼠抗组氨酸标签抗体,37℃孵育1h。洗涤三次,加入20000倍稀释的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抗体,37℃孵育1h。洗涤三次,加入显色剂显色30分钟,最后测定OD405值。结果显示在任何浓度条件下,DBL5区的OD405都高于其他重组蛋白质,并且达到阴性对照的Sj23的2.1倍。且所有DBL区重组蛋白质的OD405均高于Sj23。这表明,尽管所有DBL区都能与CSA发生粘附,但DBL5区与CSA的粘附能力更强。 运用ELISA方法进行不同DBL区的免疫识别实验。实验方法与粘附实验大致相同,但是包被物为重组蛋白质,且用妊娠相关疟疾病人血清和抗人IgG抗体替换了上述实验的重组蛋白和羊抗鼠抗体,并且没有加入抗组氨酸标签抗体。结果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发现,不同DBL区重组蛋白质间P=0.000,P0.01,不同DBL区重组蛋白质对PAM病人血清中抗体识别的差异影响具有显著意义。其中以DBL5区OD405均值最高,Sj23 OD405均值最低。这表明在PAM抗病免疫过程中,人体对DBL5区的免疫应答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对基于VAR2CSA的PAM疫苗研发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对于其他基于PfEMP1蛋白质家族的疫苗研发也具有一定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8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兴相;恶性疟原虫离体培养产生的抗原[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5年03期

2 刘禧礼;;信阳地区一九七四年——一九七八年恶性疟流行情况及防治[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79年02期

3 姜维纬;;恶性疟原虫在适应体外连续培养前后对药物的敏感性[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4年02期

4 邱持平;;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营养物的需要Ⅲ.对基本营养物和抗代谢物的进一步观察[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6年06期

5 郑璇;刘祥q;黄吉林;杨恒胜;张贵宁;;贵州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调查及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地区防治效果的观察[J];贵州医药;1987年06期

6 高大庆;;用重复DNA克隆作为种特异性探针检测恶性疟原虫DNA[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8年01期

7 王省良;人血清抗体对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抗原Pfs48/45决定簇的应答及其与配子体携带者传染性的关系[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3年02期

8 冯笑川;大范围现场试验中人工合成疟疾疫苗SP566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3年03期

9 李高德;瞿逢伊;;疟原虫抗氯喹机理的研究现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1993年02期

10 吴银华,许云良,顾亚萍,罗国湘;基因组、克隆重组DNA探针平行检测恶性疟原虫的初步研究[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雨薇;金黄涛;黄瑾;李洪林;;恶性疟原虫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发现[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陈启军;Mats Wahlgren;李德昌;盖欣;尹继刚;杨举;;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机理的研究(英文)[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曲莉芝;顾为望;吴请红;;应用鼠虐动物模型对恶性疟原虫多表位疫苗保护性效果评价[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莉;吴英松;宁云山;李妍;李明;;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的纯化及免疫活性鉴定[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曹俊;Osamu Kaneko;Amporn Thongkukiatkul;Mayumi Tachibana;Hitoshi Otsuki;Takafumi Tsuboi;Motomi Torii;高琪;;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相关棒状体颈部蛋白(PfRON2)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英松;李明;董文其;李英杰;;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的表达及免疫活性鉴定[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7 马长玲;余新炳;李学荣;单志新;吴忠道;;恶性疟原虫FCCI/HN株PfI2体外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李妍;宁云山;郝文波;李莉;李明;;恶性疟原虫(FCC1/HN)谷氨酸脱氢酶(GDH)融合蛋白的复性及纯化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韩志富;李会良;郭晨英;王恒;;不同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动力素样蛋白基因内含子及部分外显子序列多态性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吴英松;李明;毕惠祥;董文其;李英杰;;自制免疫胶体金层析条检测恶性疟原虫的初步研究[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岫;抗疟药基础研究新突破[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亮;昔日帮凶今日克星[N];科技日报;2007年

3 赵一平;抗疟药联合用药方案研究备受关注[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海峰;抗疟药开发,争议中前行[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远芬;李国桥:让中国青蒿素惠及全球[N];医药经济报;2007年

6 韩林 夏雪;疟疾研究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抗疟新药问世[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陈江 本报通讯员 潘少波;崛起在疟疾攻关中[N];广西日报;2004年

9 余志平;抗疟药物的筛选[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记者 肖欢欢 通讯员 婷婷;广东发现4例输入性恶性疟疾[N];广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润;恶性疟原虫野生株致病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2 张岩;恶性疟原虫和弓形虫肝素结合蛋白质组的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3 杜承;恶性疟原虫Pf332抗原的免疫原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会良;利用基因组数据库筛选恶性疟原虫抗原候选基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5 姚朗;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学特征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6 张冬梅;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表达及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7 吴英松;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单抗制备及疟疾诊断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8 蔡启良;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构建并优化筛选抗恶性疟原虫多表位人工抗原DNA疫苗[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程远国;恶性疟原虫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结合蛋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2年

10 陶艳琳;抗恶性疟原虫特异性人源抗体Fab片段的制备和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辉;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的态型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2 蔡绍雨;恶性疟原虫标准株的建立[D];大理学院;2013年

3 郝明明;克钦邦佤邦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五种抗疟药抗性的体外测定[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4 陈华;复方萘酚阿奇对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的实验性研究[D];大理学院;2011年

5 王恒业;恶性疟原虫对新复方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哌喹敏感性现场体外微量测定方法研究[D];大理学院;2010年

6 胡东伟;我国恶性疟原虫地理株青蒿素抗性虫株的体外培育及其敏感性测定[D];蚌埠医学院;2012年

7 韩静;麦胚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表达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樊艳婷;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的免疫组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陈f,

本文编号:2426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426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f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