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日本血吸虫感染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6 18:46
【摘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群体接种疫苗时,其效果有时不如预期的理想,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如非洲或东南亚地区,卡介苗和抗HIV疫苗很难提供有效的保护性,其原因除与疫苗质量、接种方式等技术方面的原因有关外,寄生虫感染是影响疫苗接种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驱虫治疗后疫苗的保护性效果会显著提高。寄生虫感染除对卡介苗和抗HIV疫苗的保护性效果有影响外,感染血吸虫的人对破伤风类毒素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降低也见报道。大部分疫苗免疫效果不佳的地区、特征性地表现为寄生虫感染高度地域性流行。慢性寄生虫感染引起的预先存在的Th2优势应答可能会对疫苗的接种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清除寄生虫感染后,这些影响会消除。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的国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总感染率高达60%,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可能超过1.2亿,现患乙型肝炎者约为2800万人。由于乙型肝炎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控制乙型肝炎的主要策略是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尽管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但仍大约有10%健康受试者在完成标准化免疫程序后,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抗HBsAg抗体),目前使用的第二代多肽疫苗也同样存在此间题。这些不能产生足够的抗HBsAg抗体的人被称为无应答和弱应答者,这部分人群如暴露于HBV时,仍为易感者甚至有可能发展为慢性携带者。因此,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无(弱)应答是当前乙肝疫苗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我国农村学童乙肝疫苗接种后,呈无(弱)应答者平均高达60.1%,其中男童无(弱)应答者为68.03%,女童为54.55%,远高于城市学童5~10%的平均水平。江秀梅等对南平市农村和城市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应答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地区是影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因素之一,农村儿童的无应答率显著高于城区儿童(p0.01)。以上资料提示,农村儿童是乙肝疫苗接种后呈无(弱)应答的主要人群,这种现象是否与寄生虫感染有关,值得深入进行研究。 血吸虫病是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广泛流行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血吸虫早期感染引起的以Thl型为主的反应,成虫虫卵后会向Th2型反应偏移。大部分疫苗免疫效果不佳的地区特征性地表现为寄生虫感染高度地域性流行。慢性寄生虫感染引起的预先存在的Th2优势应答可能会对疫苗的接种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清除寄生虫感染后,这些影响会消除。 本研究证实,日本血吸虫急性感染期(感染后2周)小鼠以Thl型应答为主,IL-2和IFN-γ升高,而慢性感染期(感染后8周)的小鼠IL-4、IL-5升高,呈现Th2型优势应答;接种乙肝疫苗后,此原先存在的免疫背景并不能消除或逆转,与此同时,慢性感染期小鼠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Ag抗体的产生、特异性抗原(HBsAg)诱生的T细胞增殖均明显低于正常小鼠和急性感染期的小鼠,提示乙肝疫苗接种效果与宿主的免疫背景有关,在血吸虫慢性感染状态下,T细胞对乙肝疫苗刺激的的增殖能力受限,从而影响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和保护性抗体的产生。 本研究还证实,感染血吸虫的小鼠经有效的驱虫治疗后,T细胞增殖功能逐渐增强,Th1型细胞因子分泌逐渐增多,抗HBsAb水平逐渐升高,Th2极化反应逐渐减弱,至驱虫治疗后12周和16周,上述指标与正常免疫接种组小鼠已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驱虫治疗可有效改善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 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蠕虫感染不仅普遍,而且种类繁多,同时在流行区还普遍存在重复感染的问题,因此单纯依靠驱虫治疗来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是难以保证的。为此,本课题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血吸虫感染模型进一步探讨了用IL-2代替驱虫治疗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1000U人重组IL-2与乙肝疫苗合用,可诱导出较高水平的抗HBsAb,但IL-2的剂量与作用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创新点为首次证实: 1.日本血吸虫感染对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影响与感染期有关; 2.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导致的Th2极化应答是影响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主要原因; 3.有效的驱虫治疗可扭转Th2极化应答并提高乙肝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效果; 4.IL-2代替驱虫治疗以提高疫苗的接种效果具有潜在的可行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32.21;R39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宝;李辉;刘明斌;戚京城;熊昌辉;曹飞;李媈超;黄鹏;;2005—2012年南昌市乙肝发病的空间聚集及地理可视化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2466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466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1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