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HBV诱导全身免疫耐受的肝脏免疫学机制

发布时间:2019-05-13 21:08
【摘要】:肝脏是一个天然免疫耐受器官。很早就观察到,肝脏移植后易诱导受体免疫耐受;一些嗜肝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和疟疾易导致机体形成长期慢性感染,并诱导全身免疫耐受。如:与正常人相比,外周免疫乙肝疫苗后HBV携带者并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目前我们对肝脏免疫耐受形成的机理,以及肝脏免疫耐受如何进一步诱导全身免疫耐受的细胞机制均知之甚少,探索其机制机理对慢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通过高压注射HBV质粒pAAV/HBV1.2,建立了HBV慢性感染成年小鼠模型。利用该模型深入探索了肝脏免疫耐受的形成以及如何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的机理。我们采用免疫放射法(IRMA)定量检测小鼠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定量PCR检测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等指标来评价小鼠是否处于慢性感染HBV状态;采用赖氏法检测血清转氨酶ALT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来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并利用上述指标综合评估小鼠慢性感染HBV模型是否成功,并将高压注射HBV质粒4周后血清中HBsAg较高的小鼠定义为HBV携带鼠(HBV carrier mice)(100ng/m);通过外周脾脏免疫HBsAg/CFA检测血清中anti-HBs说明HBV鼠对HBsAg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进一步细胞转输来证明耐受具有可传递性。细胞清除实验研究各细胞亚群在肝脏免疫耐受中的相互作用;采用ELISA和多细胞因子检测的方法检测体外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TGF-β、IFN-γ和IL-4等细胞因子的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在HBV鼠中负调细胞抑制HBsAg外周免疫应答的过程。通过上述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下: 1.成年小鼠HBV慢性感染模型的建立 有文献报道通过尾静脉高压注射pAAV/HBV1.2质粒的方法能建立成年C57BL/6小鼠慢性感染HBV的模型。我们通过摸索不同剂量的注射质粒发现6gg质粒能使小鼠血清中HBsAg持续保持较高浓度,5周后小鼠HBV阳性率100%,肝脏组织免疫组化的结果同样证实5周后,HBV鼠肝脏中存在HBcAg阳性细胞;通过ALT检测以及H-E染色发现,HBV鼠肝脏组织并没有淋巴细胞浸润、肝脏损伤等出现;将血清中HBsAg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呈明显的相关性。与6μg质粒结果相反,小鼠高压注射20μg pAAV/HBV1.2质粒后,在4周左右,小鼠血清中HBsAg急剧下降,第5周时,HBsAg阳性率为0。因此,6μg pAAV/HBV1.2高压注射可以获得稳定、可重复、标准的HBV慢性感染模型。 为了方便观察高压注射pAAV/HBV1.2质粒后,小鼠有哪些器官组织表达抗原。我们将GFP表达框插入pAAV/HBV1.2质粒,使得质粒进入细胞后能表达很强的GFP蛋白。通过免疫荧光以及免疫组化方法,我们发现只有肝脏组织在高压注射后表达GFP蛋白,而心脏、肺脏和肾脏都不表达GFP蛋白,因此高压注射质粒后只能靶向进入肝脏,并启动表达蛋白。 2.HBV携带鼠诱导HBsAg外周免疫耐受 高压注射pAAV/HBV1.2质粒后形成HBV携带小鼠,通过检测总淋巴细胞比例以及表面分子,发现HBV携带鼠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或CD8+T细胞等比例没有明显变化,NK细胞比例以及表面分子(NKG2D、CD69以及NKG2A)均无明显变化。提示小鼠HBV肝脏感染并未引起全身免疫应答能力整体变化。 通过小鼠手术进行脾内注射1μg HBsAg/CFA,发现正常小鼠均能产生anti-HBs; HBV携带鼠(携带时间为1周或8周)在HBsAg免疫后,血清中检测不到anti-HBs。表明肝脏中持续表达HBV导致小鼠外周免疫系统对HBsAg刺激无应答,表现为免疫耐受状态。如果pAAV/HBV1.2质粒高压注射1天后进行HBsAg疫苗免疫,小鼠能产生较高滴度的anti-HBs,并能清除小鼠自身的HBV提示针对HBsAg的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形成需要肝脏中HBV的持续存在,大约需要1周以上时间。在免疫耐受形成前,外周的免疫刺激所形成的免疫应答可以清除尚未诱发免疫耐受或后续的肝脏HBV感染。同时导致耐受一旦形成,机体将出现全身性HBV无应答状态。 3.HBV携带鼠可将免疫耐受特征转移至正常小鼠 将HBV鼠或对照鼠脾脏细胞转输至正常C57BL/6小鼠中,1天后免疫HBV疫苗,再过1周检测血清中anti-HBs的滴度。发现小鼠转输了HBV鼠脾细胞后产生anti-HB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随着转输的细胞数量增多,anti-HBs水平逐渐降低。转输对照鼠或HBV鼠脾脏细胞后,检测受体鼠OVA免疫以后血清中anti-OVA IgG并没有区别,说明HBV鼠抑制HBsAg的免疫应答具有抗原特异性。 4.HBV携带鼠中产生具有负调功能的HBsAg特异性CD4+T细胞转输对HBV形成免疫应答的anti-HBs阳性小鼠脾脏细胞至HBV携带Rag1-/-鼠或HBV携带鼠,发现2周内供体细胞能明显清除HBV携带Ragl-/-鼠中的HBV,但是无法清除HBV携带鼠的HBV, HBsAg几乎不受影响。进一步将HBV携带鼠脾脏细胞与anti-HBs阳性小鼠脾脏细胞1:1混合后转输至HBV携带Rag1-/-鼠,发现HBV携带鼠来源的脾脏细胞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nti-HBs阳性鼠脾脏细胞对HBV的清除能力,但HBV携带Rag1-/-鼠脾脏细胞则没有此抑制作用,提示这种具负调功能的细胞归属淋巴细胞。通过MACS分选HBV携带鼠脾脏中CD4+T细胞进行免疫细胞转输实验,证明所转输得CD4+T细胞与所转输的脾脏总免疫细胞具有相同的抑制效果,提示抑制HBsAg免疫应答的负调细胞是CD4+T细胞。 5.HBV携带鼠具负调功能的CD4+T细胞为Trl样细胞 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在HBV鼠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变化,推测在HBV免疫耐受中Treg细胞不参与重要作用。将分离的小鼠肝脏单个核细胞在体外抗CD3、CD28抗体刺激并培养4天,ELISA检测发现HBV携带鼠的肝脏单个核细胞产生IL-10和IFN-γ显著上升,而TGF-β和IL-4则没有明显变化,基本符合Trl细胞的细胞因子表型,提示HBV鼠肝脏淋巴细胞中产生了Trl样细胞。 6. Kupffer细胞在HBV携带鼠免疫耐受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采用尾静脉注射Clodronate/liposomes清除Kupffer细胞的实验表明,Kupffer细胞在HBV形成免疫耐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Kupffer细胞清除后再高压注射HBV质粒, KC清除组早期(d3)血清中HBsAg明显高于末清除组,提示正常情况下Kupffer细胞可能参与HBV的清除;随着时间推移(3-4w), Kupffer细胞清除组血清HBsAg急剧下降,HBV被清除,HBV免疫耐受不能形成,提示Kupffer细胞在免疫耐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Rag1-/-小鼠在清除Kupffer细胞后血清中HBsAg值长期(8w)保持较高的水平,提示Kupffer细胞诱发机体形成免疫耐受需要获得性免疫细胞的存在;通过细胞转输实验,证明KC清除后HBV携带鼠脾脏淋巴细胞不能抑制受者小鼠对HBsAg的免疫应答,进一步提示KC与获得免疫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是HBV携带小鼠免疫耐受形成的基础。 7.HBV携带鼠中Tfh和GC B细胞的活化受阻是全身免疫耐受形成的关键环节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HBV疫苗免疫后小鼠胭窝淋巴结免疫细胞进行检测,发现HBV携带鼠对HBV疫苗没有免疫应答,表现为anti-HBs不能产生,生发中心不能形成,GC B细胞和Tfh细胞不能活化。这种免疫耐受现象与DC没有明显关系,表现为HBV疫苗免疫后HBV鼠中DC细胞比例与活化均无变化。这些结果提示在HBV携带鼠诱导外周免疫耐受过程中,抗原特异性Trl细胞可能对Tfh细胞或/和GC B细胞进行了负相调节,从而导致针对HBV疫苗的免疫耐受而无法产生anti-HBs。 结论:本文通过建立HBV慢性感染小鼠模型,发现肝脏持续表达HBV能诱导外周淋巴器官对HBsAg失去免疫应答能力。在肝脏免疫耐受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中,我们发现Kupffer细胞在诱导HBV特异性的Trl样负调细胞的产生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负调细胞参与血液循环至全身淋巴结和脾脏,通过抑制Tfh细胞和GC B细胞的活化而介导全身免疫耐受的形成。首次阐述了Kupffer细胞、Trl样细胞以及Tfh细胞三者的相互作用及其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9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耀武;;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代偿期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3年04期

2 Pei-yan Zhang;Si-min Yao;Fan Zhang;Ming-xia Zhang;Wei Li;Jing Yuan;Xin-chun Chen;and Bo-ping Zhou;;Dynamic Changes of Multiple Immune Cell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Undergoing Antiviral Treatment[J];Infection International(Electronic Edition);2012年01期

3 刘玉莹;陈小明;王连艳;袁其朋;马光辉;;鱼精蛋白对PLA微球佐剂的调控[J];过程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4 陈英杰;程晶;周大桥;贺劲松;;平和质慢性HBV携带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型细胞因子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22期

5 杨艳萍;林海;李薇;杜忠华;尹志超;高洋洋;左嵩;王冠军;;供者骨髓来源的T细胞抑制移植物抗宿主性疾病的作用研究[J];免疫学杂志;2013年11期

6 张冬红;潘杰斌;徐学超;焦作义;;肝窦内皮细胞及其与肝细胞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3期

7 蔡国栋;刘圣山;顾扬;刘泽法;;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调节性T细胞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年05期

8 朱轶晴;汪晓莺;汤伟;孙强;;乙肝患者外周血Th17与Treg细胞的表达与临床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2期

9 张成娟;魏冰;徐本玲;郭宏强;马杰;;胃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CD127~(low/-)调节性T细胞表达临床意义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年09期

10 岳辉;付锦;;miRNA对Treg细胞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B、C型HBV核心蛋白细胞毒T细胞表位筛选以及功能意义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李凤磊;肝脏抗病毒免疫应答及其调控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褚淑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调节性T细胞核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何少林;Treg/microRNA-181b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阿玛杜(AMADOU Ibrahim Halilou);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叶志坚;T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性胸腔积液中的免疫学特征[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赵殿元;DC上表达的LSECtin对辅助性T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8 邹颖;黄芩汤对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Th1/Th2和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9 杨晓波;肝细胞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研究与肝脏少见占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10 张晶;新型疫苗佐剂—硫酸乙酰肝素刺激DCs后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燕;HBV隐匿性感染及其光化学灭活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志兴;鼻咽非角化鳞状细胞癌组织内浸润的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3 钟大妮;广西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唐聃;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3年

5 黄雪新;IUGR对新生仔猪肝脾免疫功能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振华;转化生长因子对体外扩增调节性T细胞HLA-DR表达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叶剑;人AAT在胰岛β细胞移植中对自身免疫与排斥反应的作用[D];暨南大学;2013年

8 蔡双龙;Treg细胞在乳腺癌患者体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9 卢娉霞;树突状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中的作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10 郭杞兰;IL-10基因干预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作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76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476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1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