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新型微萃取方法及荧光生物传感技术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12 06:27
【摘要】:生物样品成分复杂、珍贵、稀缺、易失活,给生物样品分析带来了极大挑战。因而生物分析对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分析方法要具备简便、高效、样品用量少、受基质干扰程度小等特点。固相微萃取(SPME)具有样品用量少、萃取效率高、选择性高等特点,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联用适用于多种复杂生物体系分析。生物传感技术具有不需样品分离、高灵敏、分析快速等特点,适用于特征生物分子的分析。针对血药定量分析及肿瘤生物标志物分析两大基本生物分析问题,本论文分别建立了新型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方法和荧光生物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原位聚合法,以微量吸头为载体制备聚(甲基丙烯酸-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MAA-co-EGDMA)整体小柱用于水样及血浆中育亨宾微萃取。在聚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对制备条件进行了系统优化。甲基丙烯酸(MAA)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分别作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二者摩尔比为1:6;甲醇-二甲基亚砜(7:3)作为混合致孔剂。同时,对聚合物的萃取条件包括洗涤溶剂、上样速率、上样体积和样品溶液pH分别进行了优化,以期获得对育亨宾良好的萃取效果;最后与HPLC联用,用于血浆中育亨宾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灵敏度好,检测限低至0.5 ng·mL~(-1);在1.0~20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方法重复性良好(RSD%为2.5%)。用于血浆中育亨宾定量分析,回收率良好(97.9~103.8%)。2.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肿瘤诊断、预后和治疗的一种肿瘤信号分子之一。基于适配体与目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结合能力以及toehold辅助的DNA循环扩增原理,我们建立了一种用于EpCAM灵敏检测的无酶荧光生物传感器。当目标分子EpCAM存在时,由于其与适配体的特异性结合,探针a从适配体/探针a复合物释放,引发toehold介导的链置换反应。通过探针a的循环利用,实现了荧光信号扩增。本方法用于EpCAM检测获得了良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检测限低至0.1 ng·mL~(-1)。同时,该方法成功用于加标人血清中EpCAM的检测,回收率在97.9-103.8%之间。此外,通过选择相应的适配体,该方法还可拓展应用于其他目标物的灵敏检测。
【图文】:

育亨宾,吲哚,化学结构,生物样品


图 2-1 育亨宾(a)和吲哚(b)化学结构Fig. 2-1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yohimbine (a) and indole (b,, 已有 HPLC[24]、LC-MS[25, 26]及 UPLC-MS[27]进行育亨宾分获得了较低的检测限。然而,生物样品(如血液)含有大量

示意图,整体柱,固相微萃取,流程


图 2-2 聚(MAA-co-EGDMA)整体柱的制备及萃取流程示意图Fig. 2-2 Schematic diagrams of preparation processes and extraction procedures.2.2.4 固相微萃取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修楠;;几种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通信;2018年02期

2 冷雪;;生物传感与重大疾病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8年01期

3 吴婷婷;;整合性STEM教育在初中生物传感器选修课中的实践[J];中学生物学;2017年02期

4 徐恩海;生物传感器简介[J];中学生物教学;2004年03期

5 钱敏;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其发展[J];生物学教学;1993年05期

6 王精明;生物传感器[J];生物学教学;1999年06期

7 马征远;苏琴;杨露;陈大明;;全球生物传感器研发与应用态势分析[J];生物产业技术;2018年05期

8 徐红斌;叶青;;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年17期

9 唐琳;吴蕾;周麟;杜晓薇;吴春艳;赵建龙;;石墨烯三维微电极生物传感器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7年02期

10 周从燕;李丽蓉;刘入源;;纳米基电分析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兽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鲁敏;谢江宁;黄珊;肖琦;;基于荧光碳点的血红蛋白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2 聂舟;黄燕;雷春阳;王珍;唐石云;赵]荔;姚守拙;;基于表面重构荧光蛋白的新型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C];2016年

3 张先恩;;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与前沿[A];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冯德荣;朱思荣;周万里;冯东;黄加栋;毕春元;;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综述)[A];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孟庆军;冯文红;付刚;杨艳;史建国;;葡萄糖与乳酸生物传感器在玉米浸泡工艺中的应用[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任湘菱;唐芳琼;;光电化学体系构建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易长青;杨梦u&;;基于硅纳米线的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马芬;张成孝;;多标记型汞离子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薛瑞;康天放;;基于丝素蛋白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展海军;马超越;白静;朱国森;;聚亚甲基蓝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生物传感器[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维维;新型生物传感器使急性心梗确诊率更高[N];科技日报;2018年

2 新华社记者 刘曲;新型生物传感器有助提高诊断效率[N];健康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王延斌;生物传感器多学科“舰队”启航[N];科技日报;2018年

4 记者 杨德林 邓静 通讯员 崔茜;我市攻克石墨烯生物传感器世界难题[N];德州日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孙明河 通讯员 李良;生物传感器:协同创新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15年

6 张巍巍;美制成新型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7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8 记者 白毅;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生物传感器开发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解悦;“纳米医生”进入人体探病治病[N];南京日报;2009年

10 白毅 王宇星;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炜;巨磁阻(GM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蛋白与汞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2 刘鹏;基于免疫脂质体的生物传感器在体外诊断中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3 方碧云;基于新型荧光材料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吴婷婷;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核酸现场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5 包增涛;硅纳米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6 孙学成;基于巨磁电阻效应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7 薛诗凡;基于稀土/核酸化学作用的荧光生物传感新方法设计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8 马飞;单分子荧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9 何悦;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核酸探针的设计及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10 张光耀;金属配合物基纳米材料在光/电化学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瑞平;β-内酰胺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对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李春才;一维含缺陷态光子晶体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3 高瑞;基于掺杂型介孔二氧化钛光致电生物传感器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4 赵师伊;糖胺聚糖修饰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在重大人畜共患病检测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5 卢维森;可见光激发的Ir(Ⅲ)配合物光电功能材料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6 字琴江;基于免疫磁分离和酶催化放大的肿瘤标志物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和应用[D];云南大学;2018年

7 程栋;应用于PoCT(Point-of-Care-Testing)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生物传感器[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8 王俊俊;基于ZIF的高分散铂/铂铁纳米电催化剂及其生物传感器[D];深圳大学;2018年

9 余智勇;基于金纳米盘和纳米孔阵列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生物传感器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10 南旭;构建基于儿茶酚胺聚合物—金纳米颗粒复合膜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D];厦门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24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624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3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