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胃动素受体在狗胃肠动脉及其神经系统的表达

发布时间:2020-04-25 19:45
【摘要】:背景:胃动素(Motilin, MTL)由22个氨基酸组成,最早被J.C. Brown在猪十二指肠粘膜分离出来,是由小肠上段和空肠黏膜的Mo内分泌细胞合成的一种脑肠肽。胃动素主要通过与胃动素受体相结合发挥作用。米勒等认为,胃动素受体在神经及平滑肌表达不同的结合特性和药理功能,故胃动素受体可分为神经型(N)和肌肉型(M)两种亚型。但在血管上是否存在胃动素受体少有报道。我们课题组在前期试验中发现,在消化间期,狗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静止期(Ⅰ相)时,胃血流是稳定的,而在收缩期(Ⅱ和Ⅲ相),胃左动脉的血流水平提高到静止期水平的240%,持续可达30分钟。进入静止期30分钟以后,若在狗的静脉内持续性滴注胃动素,可在诱导出现与MMCIII期类似的胃及十二指肠运动的同时,也诱导了胃左动脉血流的增加,其类似于自然发生的周期性胃左动脉血流的变化。当停止输注胃动素时,胃左动脉血流的高度迅速恢复到静止期水平。而胃动素受体拮抗剂(GM-109)则能完全抑制胃动素诱导的和自然发生的周期性胃血流的增加和胃和十二指肠运动,且GM-109持续性输注停止以后,立即出现胃左动脉血流的升高和胃及十二指肠的运动。而在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均未发现上述类似变化。在此次实验中,我们通过对狗胃肠道动脉上胃动素受体表达的研究,从组织细胞层面澄清了胃动素诱发消化间期在体狗胃左动脉周期性舒张的靶受体在胃左动脉内皮细胞膜上,这为进一步研究胃动素对消化间期胃动脉血流量的调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胃动素通过与胃动素受体结合,在消化间期周期性地释放并调节胃肠道的移行性复合运动(MMC)。MMC是人和哺乳动物与生俱来的基本运动形式,在整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因此研究胃动素受体在整个胃肠道的分布、结构和功能对治疗胃肠动力性疾病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1.研究胃动素受体在离体狗胃动脉上的表达,并与肠动脉的表达强度相比较;2.研究胃动素受体在离体狗的胃肠道管壁的分布并对表达强度进行比较。方法:1.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及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方法检测胃动素受体在狗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上的表达;2.用RT-PCR法检测胃动素受体mRNA在狗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上的表达;3.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胃动素受体蛋白在狗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上的表达。4.联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及RT-PCR法检测胃动素受体在狗整个胃肠道各部位的表达并对表达强度进行比较;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染色发现胃动素受体位于动脉内皮细胞上,且相对于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主要在胃左动脉上呈免疫组化强阳性表达,即动脉内皮细胞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P0.01);2.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方法进一步确认胃动素受体位于动脉内皮细胞膜上,且胃左动脉的免疫荧光强度明显高于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P0.01);3.RT-PCR法检测到狗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上胃动素受体mRNA的表达,胃动素受体mRNA的表达量依次为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与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结果相一致(P0.01);4.Western blot法检测到胃动素受体蛋白在狗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上的表达,在狗胃左动脉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肠系膜上动脉,在肠系膜下动脉上最低,这与RT-PCR结果相吻合(P0.01);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染色发现胃动素受体在狗胃窦、十二指肠、回肠、空肠、近端结肠、中端结肠的肌间神经纤维和肠肌间神经丛均呈免疫组化阳性表达,而远端结肠呈阴性表达,表达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十二指肠回肠空肠近端结肠胃窦中端结肠远端结肠(P0.05);6.RT-PCR法检测到狗胃窦、十二指肠、回肠、空肠、近端结肠、中端结肠胃动素受体mRNA的表达,表达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十二指肠回肠空肠近端结肠胃窦中端结肠远端结肠(P0.05)。结论:1.胃动素受体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2.在支配胃肠道的动脉系中,胃动素受体在胃左动脉上呈优势表达,肠系膜上动脉上呈弱阳性表达,肠系膜下动脉呈阴性表达;3.胃动素受体分布于除了远端结肠以外整个狗的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和神经纤维;4.胃动素受体在狗胃肠道的表达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十二指肠回肠空肠近端结肠胃窦中端结肠远端结肠。
【图文】:

过程图,动素,过程,受体


Trizol法提取总RNA具体过程

免疫组化染色,黑色,箭头,颗粒


c逡逑图2.3邋LGA上MTLR染色(一抗1:100稀释)逡逑图2.3为LGA上MTLR的免疫组化染色(400x),阳性染色为沿逡逑动脉内皮出现踪黄色颗粒(黑色箭头);A;染核的LGAMTLR的逡逑表法;B;未染核的LGA邋MTLR的表达;C;阴性对照。逡逑45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国凤;;三和化学研究所探讨重组胃动素的事业化[J];生物技术通报;1990年04期

2 蔡昌豪;王孟薇;;胃动素研究进展[J];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3 孙国凤;;促进肠道蠕动的激素——胃动素[J];生物技术通报;1992年06期

4 赵一方;徐珞;;胃动素对大鼠下丘脑胃牵张敏感神经元和胃运动的影响(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03期

5 鲁素彩,ItohZ;胃动素激动剂的发现与发展[J];中华消化杂志;1997年S1期

6 唐明,张洪燕,蒋正尧,徐珞,T.L.Peeters;中枢外源性胃动素对大鼠脑干胃相关神经元电活动及胃运动的影响[J];生理学报;2000年05期

7 刘梅;董蕾;段钟平;陈煜;刘旭华;郑素军;;胃动素受体在大鼠各脑区的分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8 廖洪,许才绂,黄裕新,王庆莉;人胎儿胃肠及脑脊髓组织胃动素检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9 廖洪,许才绂,黄裕新,王庆莉;人胎儿胃动素的发生及分布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10 ;胃电活动与血清胃动素、5-羟色胺的关系[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子燕;张晓春;;中医药对胃动素影响的研究概况[A];第23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2 刘梅;;胃动素受体在大鼠脑内分布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管延芳;蒋正尧;唐明;;海马胃动素对胃运动的兴奋作用及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徐珞;Theo Peetersb;;胃动素受体突变对胃动素和红霉素激活作用的影响[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冯鑫;唐明;;杏仁核内源性胃动素及其受体对胃动力的中枢调控[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蔡立勉;王辛;邓思珊;章丽金;;胃电活动与血清胃动素、5-羟色胺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马卫卫;黄志坚;曾东林;陈义杰;;牡蛎多糖对热应激小鼠消化道胃动素影响[A];2012年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蒋正尧;孙向荣;唐明;;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对下丘脑葡萄糖反应神经元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周吕;袁勃;王礼建;王玲;;Cajal细胞介导胃动素和促胰液素对胃起搏区电活动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阎春玲;王守彪;唐明;;消化道传入信号激活室旁核Motilin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傅俊英;四磨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部分探明[N];中国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增yP;胃动素与结肠动力紊乱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杨岚岚;胃动素受体在狗胃肠动脉及其神经系统的表达[D];吉林大学;2014年

3 杨春敏;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4 王艳瑜;胃动素、胃泌素和促胰液素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的调节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萍;不同针刺强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胃动素的影响[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赵一方;胃动素对大鼠弓状核胃扩张反应神经元放电活动和胃运动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0年

3 冯鑫;杏仁核胃动素对大鼠胃运动的中枢调节作用[D];青岛大学;2001年

4 陈求招;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粘膜胃动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关系[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5 王志明;胃动素对豚鼠胃平滑肌舒缩活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高志胜;红霉素中枢拟胃动素作用及其诱导室旁核c-Fos蛋白表达[D];青岛大学;2001年

7 钟凤;新发现甲状腺胃动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8 孙向荣;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对大鼠下丘脑葡萄糖反应神经元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2年

9 许文达;Cajal间质细胞培养、传代及胃动素受体的表达[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10 王敏飞;胃动素及P物质在胆石病病人血浆和胆囊组织中的含量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40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640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1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