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磷霉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体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13:11

  本文关键词:磷霉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体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第一部分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分析目的建立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的体外生物膜(biofilm, BF)模型,观察和定量分析鲍曼不动杆菌BF形成的动态过程。方法采用生物膜定性阳性的临床分离的Ab菌株(编号2814)为实验菌株,以载玻片为载体,建立Ab体外静止生物膜模型,分别于建模第4、12、24、48、72、96h,以结晶紫染色法定量载体表面BF的量,电子扫描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载体表面BF的形态及结构。结果Ab临床菌株能够在玻片载体上形成BF,建模12h、24h、48h、72h、96h时,载体表面BF结晶紫定量结果分别是0.16±0.04、0.61±0.09、1.58±0.92、2.09±±0.17和1.46±0.49;而SEM可见24h时载体表面Ab成团聚集,菌体外可见少量黏液样物质包裹,细菌轮廓依稀可见。72h时载体表面黏液样物质稠密,呈立体样结构,不见细菌轮廓。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可在无生命的玻片载体上形成BF,BF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4h形成早期BF,72h形成成熟BF。第二部分磷霉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目的观察磷霉素抑制鲍曼不动杆菌对载体表面黏附作用及其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磷霉素(FOS)和红霉素(EM)对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建立Ab生物被膜体外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FOS组、EM组,于开始建模时就加入FOS(1/2MIC)和EM(1/4MIC).第一组于建模24小时后,SEM联合连续稀释法活菌计数来检测载体表面Ab黏附量;另一组于建模第三天,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定量载体表面BF的量、SEM观察载体表面BF的形态、连续稀释法检测载体表面BF内活菌数。结果FOS.EM对Ab的MIC分别是128μg/ml.256μg/ml.各组载体表面Ab的黏附量:电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可见Ab相互聚集,并被薄层黏液样物质包裹,而FOS组及EM组仅见少量散在游离的Ab;载体表面的活菌计数结果显示:FOS组与EM组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FOS组少于EM组(P0.05)。建模3天后,SEM观察:空白对照组可见浓厚的黏液样物质,而FOS组及EM组仅见稀薄的黏液样物质;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BF:FOS组及EM组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FOS组少于EM组(P0.01);BF内活菌计数:FOS组与EM组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FOS组少于EM组(P0.01)。结论FOS可以抑制Ab对载体的黏附,进而抑制其BF的形成及成熟,且其抑制作用强于EM。第三部分磷霉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的破坏作用及其与左氧氟沙星的协同杀菌作用目的观察磷霉素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对3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体外抗菌活性,同时探讨磷霉素对Ab生物被膜的破坏作用及其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对BF内Ab的杀菌作用。方法 (1)采用棋盘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30株M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出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定联合效应。(2)测定左氧氟沙星(LFX)对Ab(编号2814)的MIC。(3)建立Ab体外生物被膜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磷霉素组、红霉素组、左氧氟沙星组、磷霉素+左氧氟沙星组、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组。于建模第三天分别加入上述对应的抗生素及组合,各组分别于抗生素作用0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后,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定量载体表面BF的量、连续稀释法进行载体表面BF内活菌计数,另外,各组载体均于24小时后于SEM下观察载体表面BF的形态结构。结果(1) FICI≥0.5占57.5%;0.5FICI≤1占40.6%;1FICI≤2占1.9%;FICI2占0%。(2)左氧氟沙星对Ab的MIC是16μg/ml。(3)Ab成熟BF经抗生素及其组合作用24小时后,SEM观察发现,磷霉素组与红霉素组载体表面黏液样物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F结构破坏明显,且磷霉素组明显于红霉素组。左氧氟沙星组载体表面BF结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变化不大。磷霉素+左氧氟沙星组与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组载体表面粘液样物质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各组间载体表面BF的量的变化:左氧氟沙星组与空白对照组各个时间点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霉素组和红霉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第24小时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光度值:磷霉素组红霉素组空白对照组;磷霉素+左氧氟沙星组和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从第8小时开始,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光度值:磷霉素+左氧氟沙星组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组空白对照组。载体表面BF内活菌计数:磷霉素组、红霉素组与空白对照组各个时间点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氧氟沙星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第24小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氧氟沙星组空白对照组;磷霉素+左氧氟沙星组和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组与空白对照组各个时间点的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磷霉素+左氧氟沙星组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组空白对照组。结论(1)磷霉素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有协同和相加作用,二者无拮抗作用。(2)磷霉素可以破坏Ab已形成的BF,且破坏作用强于红霉素;对于BF内鲍曼不动杆菌,磷霉素与左氧氟沙星有协同杀菌作用且其杀菌作用强于红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膜 磷霉素 左氧氟沙星 杀菌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78
【目录】:
  • 个人简历3-5
  • 中文摘要5-9
  • 英文摘要9-14
  • 前言14-18
  • 第一部分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分析18-26
  • 材料与方法18-21
  • 结果21-23
  • 讨论23-26
  • 第二部分 磷霉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26-37
  • 材料与方法26-30
  • 结果30-33
  • 讨论33-37
  • 第三部分 磷霉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破坏作用及其与左氧氟沙星的协同杀菌作用37-51
  • 材料与方法37-41
  • 结果41-46
  • 讨论46-51
  • 参考文献51-57
  • 附录57-58
  • 文献综述58-72
  • 综述参考文献65-72
  • 致谢72-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3-74
  • 附件74-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志伟;季萍;张坚;;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及qacE△1-sul1基因检测的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10年05期

2 沈银忠;卢洪洲;张永信;;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抗菌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7年24期

3 陈维贤,张莉萍;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4年01期

4 徐志豪,刘富光,王选锭,原双晋,李丽红;红霉素、磷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体外作用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年06期


  本文关键词:磷霉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体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65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b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