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斑马鱼肿瘤脑转移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09 22:13
【摘要】:恶性肿瘤现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转移是恶性肿瘤难治、易复发的主要原因,其中肿瘤脑转移是恶性肿瘤转移的最严重后果之一,一旦发生脑转移,预后非常差,5年存活率极低。因此,研究肿瘤细胞脑转移机制对于我国癌症病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黑素瘤、肺癌和乳腺癌是最易发生脑转移的三种癌症。本课题旨在应用模式动物斑马鱼,建立用于肿瘤脑转移机制研究的活体模型,并进一步探索肿瘤脑转移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细胞外泌体在肿瘤脑转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在血脑屏障形成前(2dpf)、后(4dpf)的斑马鱼胚胎心包腔部位注射带有红色荧光标记的鼠源性黑素瘤细胞tfRFP-B16-F10,对肿瘤细胞的转移进行检测和统计:胚胎存活率、注射部位含有肿瘤细胞团的数目和各个部位包括头部、躯干、尾部的转移灶数目,以及总体转移灶数目。同时我们选取移植后的幼鱼进行活体成像实验,实时观察肿瘤细胞突破血脑屏障(Brain-Blood-Barrier,BBB)进入脑组织的过程,我们发现肿瘤细胞是通过不断地变形穿过脑内皮细胞间隙进入脑实质,在脑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出现以后,肿瘤细胞的脑转移率大大降低,而紧密连接正是血脑屏障实现其功能的主要一部分,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血脑屏障在抑制肿瘤细胞脑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通过对发生脑转移2d后的斑马鱼幼鱼进行长时程转盘共聚焦拍摄,我们发现脑转移的肿瘤细胞沿着血管壁扩增延伸,细胞集群不断扩大,这与之前文献报道的脑转移生长情况相符,而且通过本部分实验,我们成功建立了研究肿瘤脑转移的斑马鱼模型。2.在血脑屏障开始形成后即3dpf的斑马鱼幼鱼心包腔部位注射3-D纤维软胶培养富集的tfRFP-B16-F10高致瘤性细胞和普通培养的tfRFP-B16-F10肿瘤细胞,分别统计注射不同培养肿瘤细胞的胚胎存活率、注射部位肿瘤细胞团的数目和各个部位包括头部、躯干、尾部的转移灶数目,以及总体转移灶数目。数据统计结果表明3-D纤维软胶培养的高致瘤性细胞无论是总体转移率还是脑转移率都要高于普通培养瓶培养的肿瘤细胞。因此,高致瘤性细胞的转移潜能更强。另外,我们利用荧光显微镜连续观察同一条幼鱼体内转移的肿瘤细胞,可以很明显的观察肿瘤细胞在转移部位的生长。3.外泌体是30-100um的囊泡结构,在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其作用机制的了解还不全面,因此我们拟利用本课题所建立的肿瘤脑转移斑马鱼模型研究外泌体促进脑转移的分子机制。我们利用DiI荧光染料使体外提取的外泌体带上红色荧光,将DiI-exosomes注射进2dpf的斑马鱼胚胎心包腔部位,利用转盘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与血脑屏障脑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外泌体可以被绿色荧光标记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吸收,并且红色荧光与脑内皮细胞的绿色荧光存在共定位长达4h甚至更长,结果说明外泌体与脑内皮细胞间存在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很可能对肿瘤细胞穿过血脑屏障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先后尝试了5次tfRFP-B16-F10及其外泌体的共注射以及1次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及其外泌体的共注射,监测脑转移,并进行统计分析,然而实验结果与预期有较大出入,我们需要探究新的建模方式来构建斑马鱼模型研究外泌体对肿瘤细胞脑转移的影响。
【图文】:

血脑屏障


斑马鱼肿瘤脑转移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血脑屏障的结构概述一旦发生脑转移,就意味着病人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大脑是人体,其内稳态受到高度保护,血脑屏障就是其最重要的一层保护罩障的结构和功能又是怎样的呢?1904 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首次发现了血脑屏障的存在,随通过实验证实血脑屏障将大脑与周边组分严格的分割开来,控制着间的物质交换,除非是脂溶性分子,否则很难通过血脑屏障。血脑理性的分隔作用,还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无论是血液循环系统

过程图,斑马鱼,心血管发育,幼鱼


12图 1-3:斑马鱼心血管发育过程Fig 1-3: The cardiac development in zebrafish图 1-3. 从左往右依次为 2dpf 的斑马鱼胚胎,3-4dpf 的斑马鱼幼鱼,右下为同一时期斑马鱼尾静脉示意图,右上为 5dpf 的斑马鱼幼鱼(Kimmel CB et al 1995).Fig 1-3. From left to right, images show 2dpf zebrafish embryo, 3-4 dpf zebrafish larva, caudal vein (low right)and 5 dpf zebrafish larva (upper right) (Kimmel et al 1995).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9.41;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晓霞;纪明山;左平春;陈仕红;孙中华;杜芳;;啶酰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及成鱼的毒性[J];农药;2016年12期

2 沈自慧;杨淋清;吴德生;郭昱嵩;袁建辉;周丽;刘建军;庄志雄;;基于斑马鱼胚胎进行化学品毒性评价的方法[J];中国热带医学;2016年12期

3 王鸿奎;巩杰;王新;刘东;;非肌性肌球蛋白Ⅱ-C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J];交通医学;2016年01期

4 郭樱子;栾亚楠;周玉玲;白承连;任湘鹏;;低剂量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运动行为的影响[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07期

5 赵崇军;田敬欢;倪媛媛;冯娅茹;代一航;王金凤;樊娇娇;杨冉;马志强;林瑞超;;马钱子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年11期

6 刘迎;胡燕;姜蕾;潘波;秦涵淳;林勇;;6种表面活性剂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J];生态毒理学报;2014年06期

7 何秋霞;董贞兰;楚杰;孙桂金;韩利文;韩健;刘可春;;芦荟大黄素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及运动行为学的毒性研究[J];山东科学;2015年03期

8 陈怡君;蒲韵竹;颜慧;钟玉绪;王卓;李春杰;查晓丹;赵宝全;刘萍;;冰片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药房;2014年19期

9 刘迎;胡燕;姜蕾;潘波;秦涵淳;林勇;;5种酰胺类除草剂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J];农药;2014年11期

10 王雪;彭维兵;王希敏;刘可春;陈锡强;张云;;富马酸二甲酯对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自慧;吴德生;郭昱嵩;;基于斑马鱼胚胎进行化学品毒性评价的方法[A];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2 陈锡强;韩利文;王希敏;王思锋;侯海荣;刘可春;;促渗剂氮酮对斑马鱼胚胎的透皮作用及其毒性影响(英文)[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3 张利军;郭家彬;苑晓燕;史慧勤;赵君;束玉磊;彭双清;;应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评价布洛芬的心脏毒性[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4 侯佳;桂永浩;张立凤;王跃祥;宋后燕;钟涛;;视黄酸缺乏对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5 常成;朱加进;孙启;;瓶装水对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A];2017浙江省营养学会年会暨西湖营养学术论坛资料汇编[C];2017年

6 于永利;杨景峰;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福美双对斑马鱼胚胎体节以及脊索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巴雅斯胡;杨景峰;于永利;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代森锌诱导斑马鱼胚胎脊索变形[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维超;苑晓燕;张利军;吴卫东;彭双清;;纳米二氧化硅致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A];2014线粒体毒性与基于毒性通路的安全性评价新策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替代法与转化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涂文清;徐超;刘维屏;;乙草胺对于斑马鱼胚胎在发育和免疫毒性方面的对映体选择性[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朱小山;朱琳;李燕;端正花;;富勒烯(C_(60))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实习生 杨阳;斑马鱼可为癌症病人试药[N];科技日报;2017年

2 记者 张梦然;燃煤中发现未知潜在毒副产品[N];科技日报;2017年

3 记者 刘霞;科学家绘出首个脊椎动物发育蓝图[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陈丹;研究发现一些3D打印物品有毒[N];科技日报;2015年

5 记者 毛黎;2008年10大科学突破[N];科技日报;2008年

6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陈建;“中国创新”领跑日内瓦发明展[N];经济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畅;Dmrt2a和igf2bp1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2 倪睿;Hars非经典功能调控斑马鱼血管发育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3 谢华平;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Pygo1与fhlA基因的发育生物学功能[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熊舒婷;miR-200家族在斑马鱼生殖发育中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5 李文豪;温度驯化对斑马鱼发育影响的表观遗传学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6 陈玉明;氧化石墨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及机理[D];南开大学;2016年

7 陆星;斑马鱼abcb4和abcc4基因抗毒物积累的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8 赵绍阳;斑马鱼pik3c3敲除突变体中炎症性肠病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9 桑庆;一中国耳聋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及致聋基因ILDR1在斑马鱼中的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陈兰兰;斑马鱼穿孔蛋白Aep1的生理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清;lrp4在zebrafish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初探[D];西北大学;2018年

2 乐聪;大气PM2.5对斑马鱼胚胎的心脏发育毒性及叶酸的保护机制[D];苏州大学;2018年

3 杜文文;Izumo1基因在斑马鱼精卵识别和融合过程中的功能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8年

4 方成鑫;附子水溶性化学成分及其心脏毒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张雨晴;利用TALEN技术敲除斑马鱼cd99l2基因以及突变体造血表型的初步鉴定[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6 袁诗宇;斑马鱼Clock1a蛋白通过polo-like-kinase 1调控其生殖周期[D];苏州大学;2017年

7 杨妍;Maft去甲基化对斑马鱼NRF2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尚忻忻;基于极值搜索和模型预测控制的斑马鱼幼鱼三维形态学建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雷鹏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S和双酚F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免疫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D];上海大学;2018年

10 黄玉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CBs对雌雄斑马鱼脂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56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656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0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