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肾脑相济”电针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及其内环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11 07:37
【摘要】:目的:目的:以“肾脑相济”理论为指导,观察电针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大鼠海马内环境中GR、MR水平变化以及海马CA3区神经细胞、核仁变化情况,探索寻求电针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针灸治疗本病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与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分组选用SPF级雌性SD大鼠,所有动物进入实验室后进行3w适应性饲养。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规定。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每组10只。2.造模方法选择去势(OVX)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UMS)建立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具体方法:除去空白组其余各组大鼠先经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行双侧卵巢切除术。之后进行抑郁症模型复制,采用改良P.Willner传统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造模方法进行抑郁症模型复制。干预措施空白组大鼠正常饲养,不接受刺激。模型组大鼠进行抓取并用布袋包覆固定20min。西药组大鼠使用盐酸氯米帕明片灌胃治疗,将药片用研钵研碎后溶于0.9%生理盐水中,按20mg/kg·d-1用量灌胃,连续28d。电针组大鼠用布袋包覆固定大鼠行针刺后加电针,针刺穴位定位参照《实验针灸学》,针刺双侧“肾俞”(位于大鼠背部,第二腰椎下旁开5mm之两旁肋间,直刺6mm),双侧“三阴交”(后肢内踝尖直上10mm,直刺5mm),头顶“百会”(顶骨正中,平刺2mm);两对电极接大鼠同侧三阴交及肾俞,第三对电极接鼠尾和百会,电极(负载250Ω)0~18V,疏密波型,疏波4Hz,密波20Hz,强度以局部皮肤肌肉轻微颤动为度,留针20min,每日1次,连续28d。3.指标检测治疗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动情周期,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包括旷场实验、糖水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尼氏染色条件下观察,测定海马CA3区神经细胞数目及核仁数目、总面积、积分光密度及平均黑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海马内环境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盐皮质激素受体(MR)水平。结果:1.行为学检测1.1旷场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电针治疗后大鼠180s中央格停留时间和运动距离都有所增加,结果近似西药组。1.2糖水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电针治疗后大鼠糖水偏嗜率有所增加,结果近似西药组。1.3强迫游泳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电针治疗后大鼠强迫游泳180s不动时间减少,结果近似西药组。1.4悬尾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电针后大鼠悬尾不动时间减少,结果与西药组相似。2.形态学指标观察检测海马CA3区尼氏染色:神经细胞数量及胞内核仁在数量、面积、积分光密度、平均黑度方面均显示治疗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电针治疗后神经细胞活性有所提高,与西药组结果相似。3.分子生物学指标检测海马区ELISA测定海马内环境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盐皮质激素受体(MR)含量:结果显示治疗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电针治疗后结果与西药组相似。结论:1.电针治疗与氯米帕明干预均能有效改善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说明电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可以通过大鼠行为学变化来体现。2.电针“百会”、“肾俞”和“三阴交”穴能够增加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数量,提高其功能活性,其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可能与电针疗法对海马内环境的良性调整作用有关。3.本研究认为,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的基本病机在于肾虚所致的脑神失养,“肾脑相济”电针疗法的“补肾益脑,安神解郁”治则通过对海马内环境稳态激素水平的调节来体现。
【图文】:

空白图,空白


1 一般情况观察围绝经期抑郁症造模结束后,除了空白组大鼠以外,其他组大鼠反应迟缓、对外界事物淡漠、普遍表现为食欲下降、活动度减少、皮毛缺乏光泽、倦怠嗜睡、便质稀溏。治疗后,西药组、电针组上述一般情况明显改善;模型组一般情况略有好转,但相比于空白组、西药组和电针组仍较差。2 动情周期检测图 1a 可见,空白组在显微镜下放大 200 倍观察,动情前期大部分为有核上皮细胞,偶有白细胞和角化细胞,有动情周期;动情中期全部是角化上皮细胞间或有少量上皮细胞;动情后期三者均有。图 1b 可见,模型组在显微镜下放大 200 倍观察,有大量白细胞及少量有核退化上皮细胞和黏液,说明模型大鼠动情周期不规则,证明去势模型造模成功,,大鼠围绝经期模型复制成功。

停留时间,实验动物,统计学意义,强迫游泳实验


图 1b 模型组3 电针干预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在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后三个时间点对实验动物进行旷场实验、糖水偏嗜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3.1 旷场实验表 3、图 2 可见:实验动物 180s 内中央格停留时间及运动距离在造模前各组没有比较意义 (P>0.05),而 CUMS 造模后除空白组外其他组中央格停留时间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给予不同疗法治疗后,治疗组动物在中央格停留时间与模型组相比变长(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 3 各组旷场实验 3 分钟中央格停留时间实验数据( ±S,s)组 别 n(只) 造模前 造模后 治疗后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45.97;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明三;曹利华;苗艳艳;方晓艳;;围绝经期抑郁症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07期

2 黄志军;曹青青;徐桂兴;曹乾安;黄碧清;罗昭娜;;围绝经期抑郁症针灸治疗综述[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年04期

3 于丽;徐凡;黄龄飞;;围绝经期抑郁症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年24期

4 惠凌云;王亚文;张琳;冯艾;于学文;;社会因素和性激素与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相关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年05期

5 吴萍;楼云霞;陈小鸣;;围绝经期抑郁症与性激素水平关系的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5年03期

6 王春钢;梅静;张燕;张红;;中药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46例[J];河南中医;2015年03期

7 佚名;;3招对抗围绝经期抑郁症[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8年06期

8 林禹舜;刘忠杰;王丽彦;;围绝经期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临床;2014年01期

9 吴力飞;;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4年28期

10 朱美文;;自拟清平汤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宏丽;沈捷雯;董莉;;针药结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神经递质的影响[A];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第一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妇产科高峰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6年

2 季蕴辛;阮列敏;李宛珍;;误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的围绝经期抑郁症69例分析[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曲凡;蔡雪芬;黄荷凤;曲凡;;中药复方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A];2009中国杭州生殖健康学术论坛暨浙江省计划生育学与生殖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季蕴辛;阮列敏;李宛珍;;误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的围绝经期抑郁症69例分析[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廖梅蓉;;希明婷片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祝红;于娜;王攀;;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雌二醇与5-羟色胺的相关性研究[A];贵州省第六届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熊辉;陶玉玲;李惠明;;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A];首届赣鄂湘中西医结合(生殖内分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万明珠;任路;;针灸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A];第十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暨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9 熊辉;关红;汤翔群;;综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的临床分析[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皇甫伟玲;李赵龙;任路;;“肾脑相济”针灸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应用思路[A];第十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暨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雪;电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及Wnt通路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王戈;“肾脑相济”电针疗法对“天癸竭”围绝经期抑郁症作用的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王晓滨;坤宁安对围绝经期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柴郁地仙方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HPA轴及海马中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8年

2 皇甫伟玲;“肾脑相济”电针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及其内环境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李丽丽;柴郁地仙方抗围绝经期抑郁症作用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4 高超;孟安琪教授运用补肾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经验[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李默;导师孟安琪教授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验[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张小明;围绝经期抑郁症与性激素水平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胡佳佳;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症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年

8 冯利;更年安怡方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9 王妍文;针灸“疏肝调神补肾”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蒋希荣;电针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HPO轴与HPA轴内在相关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07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707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b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