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金黄色葡萄球菌DNA结合蛋白HU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17:40
【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金葡菌(S.aureus),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家族的一员,其能够引发皮肤感染、肺炎、心内膜炎和菌血症等多种感染性疾病。已有研究表明生物膜参与了金葡菌在体内的存活以及致病过程。人体内的各种植入物均能成为金葡菌形成生物膜的场所,包括神经外科植入物、心脏支架、中央静脉导管甚至隐形眼镜都能检测到金葡菌形成的生物膜。生物膜通过其自身特殊结构在细菌定植以及感染阶段均为细菌提供了充分的保护,其可以降低宿主抗菌肽的杀细菌作用、抑制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杀伤作用,更为关键的是生物膜对抗生素的抵抗力较强,使抗生素不能有效作用于细菌进而失去抗菌作用。除此之外,生物膜在发育到成熟阶段后会发生解离,生物膜中的细菌能通过人体循环系统扩散至新的感染部位从而引起全身性感染。生物膜(biofilm)是粘附在基质表面的微生物群体构成的复杂结构,其内部的微生物可产生高度水合的胞外聚合物基质(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来包裹自身。EPS的主要成分有中胞外蛋白质、胞外DNA和胞外多糖等成分,其中胞外DNA是构成致病菌生物膜的主要结构组分。其胞外蛋白主要有DNABII家族蛋白,包括类组蛋白HU和集合宿主因子蛋白IHF,上述蛋白与DNA具有较高亲和力,且与DNA结合为二聚体形式。DNA结合蛋白家族(DNABII)通过与DNA结合,构成生物膜的网状结构,这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体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靶向DNABII家族蛋白的抗血清可以破坏生物膜结构,导致已形成的生物膜分解,释放包裹在生物膜内的细菌,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抗菌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指将编码噬菌体P3和P8外壳蛋白的III或VIII基因与抗体的重链和轻链进行基因重组,然后感染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中增殖,最终在噬菌体表面,外壳蛋白与抗体ScFv或Fab片段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展示在细菌表面。噬菌体颗粒能通过感染宿主菌进行扩增并且特异性识别抗原,经“吸附一洗脱一扩增”的循环可大量富集,最终可筛选出针对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噬菌体抗体库将表型与基因型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可将特异性抗体从众多单克隆中高效率地筛选出来。金葡菌HU蛋白是DNABII家族蛋白成员之一,其是以非依赖序列的方式结合胞外DNA,但是HU与金葡菌生物膜形成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基因重组表达纯化HU蛋白并制备其特异性抗体等方法,探讨靶向HU蛋白的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对金葡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基因重组表达纯化HU蛋白并制备其特异性抗体等方法,探讨靶向HU蛋白的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对金葡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方法1)金葡菌HU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表达HU蛋白,并通过Ni2+螯合树脂亲和纯化检测HU蛋白的诱导表达情况。2)HU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和功能初步研究。利用重组HU蛋白免疫大耳白兔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同时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抗HU蛋白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进一步利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体系重组表达和纯化抗体。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HU与其特异性抗体的结合能力。3)HU特异性抗体对金葡菌体外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体外生物膜形成实验,利用结晶紫染色和激光共聚焦实验的方法检测HU特异性抗体是否能抑制金葡菌生物膜的形成。并进一步用PIA斑点实验检测了抗体处理后生物膜重要组分PIA的表达水平。4)HU特异性抗体对金葡菌体内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构建了导管植入动物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金葡菌在植入体内的导管中形成的生物膜。并进一步检测加入HU特异性抗体是否能够抑制小鼠体内植入导管中金葡菌生物膜的形成。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pET-28a-HU高效表达载体,并且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金葡菌重组蛋白HU。2)利用重组HU蛋白免疫大耳白兔制备了抗HU多克隆抗体(anti-HU)。同时,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经过三轮淘洗筛选获得一个全人源单克隆抗体YG6,利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体系重组表达了YG6。ELISA和Western免疫印迹结果表明anti-HU和YG6都能够特异性结合HU。3)Anti-HU以及YG6能够明显抑制体外金葡菌生物膜的形成,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同时anti-HU以及YG6能抑制PIA的表达。4)建立了生物膜形成动物模型。含绿色荧光GFP质粒的8325菌株成功在小鼠体内植入的导管中形成了生物膜,并可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形成的生物膜形态。同时anti-HU以及YG6抗体都能够抑制小鼠体内植入导管中金葡菌生物膜的形成。结论重组表达了金葡菌HU蛋白,并制备了其相应的多克隆抗体和筛选了其特异性全人源抗体,体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抗HU抗体能够抑制金葡菌生物膜的形成。研究结果提示HU蛋白参与了金葡菌生物膜的形成,靶向HU蛋白有可能会阻断金葡菌体内定植和感染。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78
【图文】:

模型图,金葡菌,生物膜,发育过程


黄色葡萄球菌 DNA 结合蛋白 HU 生物学功能的初步探究2图1 金葡菌生物膜发育过程模型[4]图注:金葡菌生物膜的发育分为五个阶段:(A)附着,(B)增殖,(C)外流,(D)成熟,(E)分散。A.金葡菌细胞分别通过疏水性相互作用或 MSCRAMM 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连接。B.细胞附着后,生物膜发育成由eDNA和蛋白质基质组成的细胞的融合“垫”。C.达到汇合时,发生一段时间的细胞大量出现,其中细胞亚群通过 Sae 调节的核酸酶介导的 eDNA 降解从生物膜释放以允许形成三维微菌落。D.小型菌落形成于在外流阶段保持附着的不同细胞灶。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快速的细胞分裂,形成由包括 PSM 和 eDNA在内的蛋白质组成的稳健聚集体。E.活化的 Agr 介导的群体感应通过蛋白酶活化和/或PSM 产生启动生物膜基质调节和细胞分散。AtlA 表示 autolysin A; MSCRAMM 表示microbial surface components recognizing adhesive matrix molecules; eDNA 表 示extracellular DNA;PSM 表示 phenol soluble modulins; Agr 表示 accessory gene regulator.在初始粘附阶段

模型图,生物合成,模型,生物膜


而且它能促使细胞在成熟后从生物膜上解离下来,这对体内生物膜具有重要的影响。萄球菌生物膜中,最重要的粘附因子是胞外多糖 细胞间粘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n,PIA 或 PNAG)[8]。如图 2 所示,PIA,β-1葡糖胺(GlcNAc)残基的均聚物位于金葡菌细胞表面上的纤维链中,与金葡菌生物膜的形成。 PIA 由 ica 基因位点编码,由 icaA、icaB、组成。 IcaA 和 IcaD 形成于细胞膜中的乙酰葡萄糖胺糖基转lcNActransferase)。另一个推定的膜蛋白 IcaC 是形成生物膜所需的较能参与不断增长的 PIA 链的出口。膜表面蛋白 icaB 将分泌到胞外的化。PIA 合成大致分为三步:首先,IcaA 将来自 UDP-GlcNAc 的 G正在延伸的 PIA 链上,IcaA 的活性与 IcaD 密切相关;接着 IcaC 链转运出去;PIA 转运出去后在表面锚定蛋白 IcaB 的作用下发生去正电的残基,PIA 的带电情况与其在细胞表面附着以及生物活性密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海燕;石晓龙;;DNA Tile 计算简述[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2期

2 刘涛;;关于几种植物材料DNA含量差异性的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9年03期

3 陈从周;;DNA折纸术——全编程的信息工具[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1期

4 Jiaojiao Zhang;Feng Li;Dayong Yang;;DNA: From Carrier of Genetic Information to Polymeric Materials[J];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2019年04期

5 李文送;;DNA甲基化及其生物学功能[J];生物学教学;2014年09期

6 刘庆华;茹慧香;;“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07期

7 丁思思;袁华;罗小虎;李高峰;;植物DNA粗提取与鉴定的简便方法[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19期

8 周苑;;《DNA分子的结构》微课程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24期

9 吴久宏;;追寻人类思维的脉络——苏教版“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科学史料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21期

10 唐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冰;王旭;赵梦真;晁洁;樊春海;;基于DNA折纸术的纳米金棒精密修饰[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6年

2 刘冬生;李闯;程恩隽;邢永政;金娟;;DNA超分子水凝胶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6年

3 Kaiying Cheng;Hong Xu;Xuanyi Chen;Liangyan Wang;Bing Tian;Ye Zhao;Yuejin Hua;;Structural basis for DNA 5′-end resection by RecJ[A];第五届中国结构生物学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6年

4 陈南迪;覃诗雅;羊小海;王青;翦立新;王柯敏;;“传感-治疗”的DNA纳米装置在协同杀伤循环肿瘤细胞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C];2016年

5 刘晔华;陈锦艳;江雁;张坚磊;穆红;;磁珠法提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评价[A];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6 谭磊;孙悦;周湘;刘伟;;多头蚴核糖体DNA及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7 叶俏;沈洁;严婷婷;王宙政;;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浆循环DNA与疾病活动相关性研究[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8 周嘉嘉;FriederikeSchmid;;计算模拟研究DNA和聚电解质的结合[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 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C];2015年

9 Yuan Zhang;Yanlong Chen;Gaigai Xu;Chen Lan;Shaige Xia;Wenjie Zhao;Shusheng Zhang;;Endogenous DNA adducts method establishment and Human Biomonitoring[A];河南省化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孙觅;辛丽斐;刘宏;;基于浓差电池原理高灵敏检测DNA的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辛;DNA骨架硫修饰研究又获新成果[N];科学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辛明;邓亚军:灾难现场的DNA斗士[N];中国青年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欧阳晓红 韩宋辉;“可怕”的友邦DNA 267亿港元净利从何而来[N];经济观察报;2015年

4 编译 晋楠;DNA:警察手中的双刃剑[N];中国科学报;2018年

5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孙锦;解读DNA惠及世界患癌儿童[N];深圳特区报;2018年

6 记者 冯卫东;DNA分子计算为可编程药丸铺路[N];科技日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李禾;DNA折纸术,“折”出生命所需神奇图案[N];科技日报;2019年

8 记者 刘霞;美日创建迄今最大DNA基因模型[N];科技日报;2019年

9 任芳言;古DNA揭示马的身世[N];中国科学报;2019年

10 记者 冯卫东;基因剪刀剪切DNA过程首次捕获[N];科技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涛;DNA磷硫酰化修饰蛋白DndEi的功能和磷硫酰化修饰频率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2 李洋;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无标记DNA分子结构[D];吉林大学;2019年

3 王羚瑶;HeLa细胞核抽出物中一种新的具有H2A.Z置换活性组分的纯化和鉴定[D];吉林大学;2019年

4 王琳;镰孢菌DNA条形码及多样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5 王倩倩;双加氧酶Tet对DN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6 王丹;DNA损伤应答中长非编码RNA LRIK、ncRNA0301及蛋白质XPF的功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7 田茜;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筛选及其重要致病变种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8 吴成超;序列复杂度方法在DNA调控元件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9 吴丹;CRISPR/C2c1的结构与功能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0 王泉博;基于卟啉及二维纳米材料的DNA检测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鑫;从木质纤维素载体中释放提取生物样本DNA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廖廷聪;多喹啉衍生物靶向双倍体G-四链体DNA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3 何珊珊;用单价STV制备单分子蛋白质-DNA复合物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4 贾翔宇;DNA保护的银纳米簇与人乳头瘤病毒相关蛋白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5 石安琪;全自动DNA定量分析在肺泡灌洗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6 王东营;循环肿瘤DNA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的meta分析[D];吉林大学;2019年

7 王振兴;基于多功能DNA探针的miRNA检测及靶向药物释放[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8 田夏;基于功能化纳米片的副溶血弧菌DNA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9 左李美;基于纳米Fe_3O_4磁性材料构建的DNA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D];云南大学;2018年

10 杨咪;单独或联合HBsAg与HBV-DNA指标对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的预测作用[D];南昌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24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724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c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