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化妆品用抑制人体蠕形螨的中草药筛

发布时间:2020-07-14 02:34
【摘要】:人体蠕形螨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在健康人群的皮肤内寄生,人群中的感染率为0.8%~91.8%,主要寄生于人体颜面部皮脂腺发达的部位,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美容,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根据蠕形螨感致病途径,总结出三个层面的抑螨途径:1)通过抑制皮脂腺多余油脂分泌,防止形成螨虫繁殖的有利环境;2)抑制皮肤表面菌和提高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能力,增强皮肤自身的保护力,避免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螨虫与皮肤菌合并感染,造成皮肤蠕形螨病变;3)通过生物手段阻止蠕形螨的生长代谢,导致螨虫死亡。针对以上抑螨途径,本文对通过查阅文献得到的20种具有抑螨功效的中草药提取物进行了化妆品用抑制人体蠕形螨中草药筛选、作用机理研究及功效检测的初步研究,实验结果如下: 1.通过观察20种中草药提取物的颜色、气味、澄清度等感官指标和测定可溶性固形物、pH值等理化指标对其进行常态稳定性检测,发现常温下3种中草药提取物发生变色、沉淀等不稳定现象; 2.通过RBC溶血实验、透明质酸酶体外抑制实验和改良RBC溶血实验对17种中草药提取物进行了刺激性、抗敏功效和抗刺激性的安全性检测,发现2种中草药提取液刺激性达到15%以上,并伴随发生轻微溶血现象。 3.建立了体外抑螨实验的替代实验—抑制几丁质酶活性实验,并且证明了该方法与体外抑螨实验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抑制几丁质酶活性(包括透明圈定性和化学反应定量实验)检测15种中草药提取物的抑螨功效,抑制率较高的3种为大黄88.9%、仙鹤草77.5%、艾叶70.2%;通过牛津杯抑菌圈法对15种中草药提取物的抑菌(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和糠枇马拉色菌)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对4种菌均有抑菌效果的为大黄、黄柏、苦参。综合抑螨、抑菌两方面功效筛选,确定大黄提取物为综合效果最佳的原料。 4.对大黄提取物中蒽醌类物质的抑螨活性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已有的HPLC色谱条件基础上对大黄提取物中5种蒽醌类物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芦荟大黄素0.4mg/g、大黄酸1.2mg/g、大黄素0.1mg/g、大黄酚0.8mg/g、大黄素甲醚0.4mg/g。对5种蒽醌类活性物质进行抑制几丁质酶活性检测,抑制率最佳的为芦荟大黄素92.53%,其余四种抑制率均低于85%;对5种蒽醌类活性物质进行了抑菌活性检测,5种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有抑菌活性。实验表明,大黄提取物中含有此5种蒽醌类物质,并且对抑螨抑菌起主要作用。 5.从抑制油脂分泌、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和体外抑螨三方面对大黄提取物的抑螨途径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大黄提取物对油性肌肤和混合型肌肤均有抑制油脂分泌的作用,当大黄提取物浓度为2.5%时,抑制率为31.1%;大黄提取物对T淋巴细胞的增值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浓度超过5%时有抑制作用;大黄提取物的浓度与抑螨率呈正相关性,50%大黄提取物作用2h后抑制率可达84%。实验说明,大黄提取物对防螨、抑螨有一定功效,对增强皮肤自身保护力没有作用。 综上所诉,本论文建立的抑制几丁质酶活性实验与传统的体外抑螨实验相比,是一种快捷简便的体外抑螨功效检测方法;通过稳定性、安全性、功效性检测筛选出的大黄提取物,可作为综合抑螨的化妆品原料;对大黄提取物中的蒽醌类物质抑螨活性的初步探讨,为下一步抑螨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价值;通过对大黄提取物抑螨途径的研究,为今后开发抑螨化妆品拓展了新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84.4;R285
【图文】:

人体


鼻子潮红、满面红疹,年久不治,还可发损害人们的容颜[1]。在科学进步的今天,人们需要进一步生繁殖、防止它对皮肤的危害,解除人们1.1 人体蠕形螨生物学特性蠕形螨俗称毛囊虫(follicle mtie),在螨目,蠕形螨科,蠕形螨属[2]。人体蠕形足体和末体三部分。体壁较薄,为壳质呈前宽后窄似梯形,主要为一刺吸式口器,前端有一口腔开口。颚体腹面部有马蹄形较大,第三节端节腹面有五个刺形须爪或足的基节扁平固定不动,形成腹板,其它自由伸缩活动,藉爪向前缓缓爬行。足图 1.1)。

组织切片


1.2.1 人体蠕形螨致病机制吸食生活,繁殖传代是生物的本能。当螨虫繁殖数量过多时,为了争取足够的营养,螨也会用螯肢抓撕刺伤毛脂器官的组织细胞,破坏皮脂腺和毛囊,侵入毛脂器官周围的真皮组织内,产生局部异物反应,引起局部炎性病变。如毛脂器官堵塞,刺激角质层增生,毛囊扩张,毛囊口扩大,毛根营养不足,毛发脱落等病变。由于皮脂分泌受阻,皮肤缺脂干燥,表皮粗糙,毛脂器官在生理上首先受到阻碍。螨的寄生繁殖,分泌和排泄物质,毛脂器官内新陈代谢产物及角层增生,也影响了正常生理机能;上述异物集聚于皮内,突出于表面,可出现红丘疹,斑丘疹,小结节及囊肿;如螨引起的细菌性继发感染,可发生毛囊炎,脓疱或炎性囊肿等病变[12,13](如图 1.2)。另外,蠕形螨的全部生活过程,都是在毛脂器官内完成,他们的一次脱壳,三次蜕皮,死亡残体及其排泄物质等的异物和理化性刺激,也会导致局部组织反应,产生病理病变而致病[14-16]。一般来说,这些复杂性的刺激能否引起病变要根据螨繁殖数量及其侵袭力和人体对螨的感受力的抗衡作用而定。因此,说它是一种条件致病性人体寄生虫[17]。

示意图,寄生部位,皮肤,示意图


1.2.2 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蠕形螨病(demodicidosis)又称蠕形螨皮炎(demodex dermatitis)或毛囊虫病(follieulomm diseas)是由蠕形螨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皮肤健康,也是一种美容的克星,已经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18-20]。蠕形螨病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根据其感染源可分为毛囊蠕形螨病和皮脂蠕形螨病[21-23]。由于两种蠕形螨的形态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临床症状也不同[24]。毛囊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像脂溢性脱发、单纯糠疹、睑线炎、须疮、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皮损[25-27]。皮脂螨的皮损表现主要以鼻为主,引起鼻尖、鼻翼玫瑰色红斑,丘疹的毛细血管扩张明显,严重时由于组织增生,鼻部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晚期鼻部可肥厚畸形形成鼻赘,伴发鼻黏膜干燥、呼吸不畅等症状[28-30]。好发部位以皮脂腺发达部位多见,如:面部、鼻、颊、额部,也可见于其他部位的皮肤[ 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土尔逊艾,乔继英,薛弘燮;人体蠕形螨致病性与致病因素的探讨[J];地方病通报;1997年02期

2 孙灵军,李晓卿,柳建发;蠕形螨的研究现状[J];地方病通报;2002年02期

3 李顺意,梁宋平;透明质酸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5年02期

4 ;欧莱雅采购江津花椒做护肤品[J];国内外香化信息;2006年06期

5 李朝品;百特药液对皮肤及眼结膜的刺激实验[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李朝品;百特药液对真菌和蠕形螨抑杀作用的观察[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7 王亚辉;人体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8 赵亚娥,郭娜,郑鑫,杨世峰,张明鑫,张灵敏,吴开杰;毛囊蠕形螨的发育形态观察和存活适温范围研究[J];昆虫学报;2005年05期

9 赵亚娥;郭娜;;薄荷油体外抗蠕形螨效果及杀螨机制[J];昆虫知识;2007年01期

10 陈少波,吴根福;几丁质酶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华;产几丁质酶木霉菌菌株筛选及特性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2 田晔;抑杀人体蠕形螨中药材的筛选及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3 刘珍;化妆品安全性评价中皮肤毒性若干替代实验方法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4 熊晶;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及几丁质酶酶学性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54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754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4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