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性脑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人类听觉通路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概率性脑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人类听觉通路的可行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目前在无创条件下研究颅内神经传导通路的唯一方式。听觉神经传导纤维在上行过程中会穿过内囊并与锥体束和视辐射发生纤维交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确定性纤维束追踪技术对交叉纤维和分支纤维的分辨力较差,无法对颅内这一类型的纤维进行准确追踪。这给无创条件下研究颅内神经传导通路带来了较大障碍。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通过概率性纤维束追踪技术追踪并重建颅内听觉传导通路的可行性,并探讨将该技术在应用于听力丧失患者听力重建的可行性。方法第一部分分别让两名追踪人员采用概率性纤维束追踪法对8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听觉通路重建,同一受试对象的双侧听觉通路分开追踪,通过比较受试对象左右侧听觉通路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和不同追踪人员两组追踪结果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进而讨论用该方法重建听觉通路的可重复性和追踪结果的可信度。第二部分回顾性搜集了14例经病理学确诊为单侧听神经瘤且患侧听力已丧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用概率性纤维束示踪法对患侧和健侧分别进行听觉传导纤维追踪。通过对比患侧组与健侧组之间的纤维完整性,纤维束体积和纤维束FA值等参数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进而探讨用该方法重建听力丧失患者听觉传导通路的可行性及临床适用性。结果 第一部分两名追踪人员纤维束追踪的成功率分别为68.8%和62.5%。所追出的纤维长度和纤维束体积在两组数据中均表现出较大的离散度。在解剖走行上与传统的解剖学描述吻合度较高。且不同追踪人员的两组数据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两名追踪人员的两组数据结果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患侧和健侧在纤维束追踪成功率、纤维束FA值、纤维束长度等参数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纤维束体积上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这些结果与过去其他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结论与传统的确定性纤维束示踪技术相比,概率性纤维束示踪技术能够更好地对交叉纤维和分支纤维进行纤维束示踪。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利用该方法进行听觉通路重建是可行的。利用该技术重建听觉传导通路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对NF2患者听力丧失后的听力重建工作有较大的帮助。但由于本研究属于初步研究,无论在样本量还是影像技术手段上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得到更准确的结论,需要设计出样本量更大,技术设备更完善,流程更严密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关键词】:听觉通路 弥散张量成像 概率性纤维束成像技术 听力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39.1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1
- 第一部分 概率性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健康人类听觉通路的可行性研究11-27
- 一、引言11-12
- 二、材料与方法12-20
- 三、结果20-21
- 四、讨论21-23
- 五、小结23
- 参考文献23-27
- 第二部分 概率性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听力丧失患者听觉通路的可行性研究27-41
- 一、引言27-29
- 二、资料与方法29-33
- 三、结果33-35
- 四、讨论35-37
- 五、小结37
- 参考文献37-41
- 结论41-43
- 综述 纤维束示踪技术算法简介及其在听力重建中的应用43-55
- 参考文献50-55
- 附表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55-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7-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思达,罗仁忠,麦坚凝,杨镒宇,张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在听觉通路损伤患儿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年01期
2 张鸿雁;;耳鸣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147例[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年01期
3 施建蓉,胡寿铭;耳鸣研究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年02期
4 李学敏;;人类低位听觉通路的电生理学估价--关于听觉兴奋第八对颅神经和脑干电位以及它们和耳蜗电图关系的初步报告。[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9年02期
5 张为;曾丽;李家鑫;陆婉杏;;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脑干听觉通路损害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年09期
6 孔维佳,乐建新,熊新高,朱立新,孔祥泉,韩萍,马辉,段家德,戴陈凯,程华茂;听神经-听觉通路完整性综合评估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年12期
7 吴展元,刘邦德,,黄治物,陆尔科,张道兰;豚鼠听觉通路不同平面毁损的ABR频域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5年02期
8 杨思达,罗仁忠,罗慧,吴惠玲;联合应用客观听力检测核黄疸新生儿的听觉通路损伤[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31期
9 唐功元;;耳鸣可能涉及丘系外的听觉通路[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3年06期
10 崔穗晶,杜宝文,谭秀忠,钟兰生;婴幼儿耳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特征(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明燕;朱丽;邵洁;Betsy Lozoff;赵正言;;婴儿早期脑干听觉通路发育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2年
2 杨军;卢振东;;听觉剥夺和耳蜗内电刺激导致幼鼠听觉通路中听觉可塑性基因和蛋白的变化[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曾丽;张为;李家鑫;;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脑干听觉通路损害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阮清伟;不同听觉活性引起听觉通路可塑性改变的分子机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玄;概率性脑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人类听觉通路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2 魏婷婷;耳鸣大鼠听觉通路中神经元可塑性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3 朱艳双;水杨酸钠注射后耳鸣大鼠听觉通路突触素表达的变化[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概率性脑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人类听觉通路的可行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7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