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人胚胎干细胞早期培养过程DLK1-DIO3印记区和X染色体失活状态不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17:36
【摘要】:第一章早期培养对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遗传稳定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既往的研究发现在长期培养的hESCs(P30)中会发生一些遗传和表观遗传的改变,然而,对于P30以前是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目前知之甚少,我们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我们胚胎干细胞库的丰富资源,评估hESCs在分离后的早期培养过程(20代以前)的遗传学改变和基因表达的改变。 材料和方法:利用我们胚胎干细胞库的胚胎干细胞资源,分别选取核型正常的分离初始期(P4-P9)和早期(P20-P30)hESCs,其中5株进行SNP芯片用于分析遗传变化,12株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用于分析基因表达变化。 结果:从我们选取的细胞库中核型正常,并已完成各项检查的12株hESCs的初始期和早期未分化样本进行的以上实验可得到以下结果(1)SNP芯片分析结果可知,有一些小片段的缺失和重复,这些片段的平均大小约为100kb,且不存在规律性的改变。(2)从表达谱的分析来看,在两个阶段的样本间平均仅有0.10士0.09%的基因(检测的38500基因中有12-136个发生改变)发生显著性改变(2-fold, t-test,P0.05)。(3)两个阶段样本间共同的的变化是早期女性样本中XIST基因的沉默和早期大部分样本中DLK1-DIO3印记区域中相关转录子的沉默,以MEG3, SNORD114-3为代表。 结论:在胚胎干细胞培养的早期阶段,遗传物质未发生显著的规律性改变,而从转录水平来看,基因表达整体变化较小,但存在共同的差异:XIST基因和IOLK1-DIO3印记区域在早期hESCs中的沉默。 第二章生理氧培养能阻止hESCs早期培养阶段普遍发生的DLK1-DIO3印记区的异常沉默 目的:DLK1-DIO3印记区是一个进化上保守的印记区域,位于人类14号染色体(14q32),在小鼠中的研究发现,在小鼠iPS细胞重编程过程易发生Dlk1-Dio3印记区的异常沉默,其沉默损害了iPS在四倍体囊胚补偿实验中形成完全iPS来源的成体小鼠的能力。基于第一章中DLK1-DIO3印记区在早期hESCs中易发生沉默的现象,回答以下问题:1,DLK1-DIO3印记区编码的其他小RNA是否受MEG3沉默的影响,2,确定第一章中DLK1-DIO3记区的沉默是一种普遍现象还是个例,3,该印记区沉默的调控机制,4,初始期的hESCs是否是一种正常的印记状态,5,沉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及对hESCs分化能力是否有影响? 材料和方法:1,在配对的初始期和早期hESCs中,采用small RNA深度测序方法对DLK1-DIO3印记区编码的其他小RNA(包括niRNAs和snoRNAs)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2,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了细胞库中更多细胞系中DLK1-DIO3印记区的表达状态,同时利用GEO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评估了国际上常用的hESCs及一些hiPSC系中该印记区的表达状态。3,DLK1-DIO3印记区受DLK1和MEG3间的基因间差异甲基化区域和MEG3启动子区域的差异甲基化区域所调控,采用亚硫酸盐测序的方法对这些调控区域的甲基化状态进行了评估。4,利用MEG3外显子区域的SNP位点,通过对表达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对MEG3的表达模式(单等位或双等位)进行了分析。5,针对第一章中确定发生沉默的细胞系,采用体内外分化实验(EB和畸胎瘤实验)对沉默前后的hESCs进行了分化能力的分析,并分析了分化能否逆转MEG3的沉默。6,针对DLK1-DIO3在部分细胞系中不发生沉默着手,提出了氧浓度可能是影响该印记区活化状态的关键因素的推断,通过在生理氧分离、培养新的细胞系检测MEG3活性和相关调控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对该推断进行了验证。7,将大气氧条件分离的hESCs在初始期阶段转入生理氧条件长期培养,Real-timePCR检测分析其能否阻止MEG3的发生沉默。 结果:1,在hESCs早期培养过程,DLK1-DIO3印记区的沉默还包括该区域编码的miRNAs(?)snoRNAs的沉默。2,从我们实验室和国际上其他实验室更多多能性细胞系的分析结果可知,DLK1-DIO3印记区的沉默是多能性干细胞(包括hESCs和iPS)在常规培养条件下极其常见的表观遗传改变。3.MEG3的沉默伴随着MEG3启动子区域和MEG3、DLK1基因间调控区域的高度甲基化。4.hESCs培养初始期是单等位表达模式,为正常的印记状态。5,从hESCs分化能力来看,该印记区沉默后,仍具有体内外多向分化潜能,但分化后,沉默的MEG3不会被激活;6,大气氧的分离和培养是引起该印记区沉默的关键因素,生理氧分离和培养能维持该印记区的活化状态。7,大气氧浓度分离的初始期hESCs转入生理氧浓度培养不能逆转MEG3的沉默。 结论:在我们的研究中揭示了一个hESCs在早期培养过程经常发生的表观异常现象-DLK1-DIO3印记区的异常沉默,这种沉默不光发生在我们细胞库中的细胞,国际上其他其他实验室的一些多能性细胞系包括hES和hiPS也经常发生这种沉默,其沉默伴随着调控区域的高度甲基化,DLK1-DIO3沉默在培养过程不可逆且会传递给分化的子代细胞。进一步,我们的研究发现20%的氧是引起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把胚胎干细胞维持在5%浓度下分离、培养可以阻止这种改变的发生。我们的研究强调从最初始期开始培养条件对hESCs表观稳定性就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追溯人胚胎干细胞分离和早期培养过程x染色体失活(XCI)动态变化 目的:X染色体失活(XCI)是女性细胞为了维持X连锁基因剂量补偿所必需的,有一些研究报道了长期培养的女性胚胎干细胞系中存在多种XCI状态。同时,对于早期胚胎中的XCI状态仍存在争议。XIST是XCI启动和维持的关键基因,我们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评估在培养早期阶段XCI的变化和其对hESCs的影响以及分离过程X染色体失活状态,另一方面我们探讨了氧浓度对XCI状态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1,采用XIST基因Real-time PCR检测结合H3K27me3免疫细胞化学判断X染色体失活标记在hESCs和其子代细胞中的表达情况;2,从X染色体转录活性和迟复制状态判断整条X染色体的活性;3,通过芯片结果比较两个阶段X染色体连锁基因的表达,评判X连锁基因表达变化;4,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X连锁基因的表达情况为单等位表达还是双等位表达来评估X染色体失活模式;5,通过在生理氧条件下重新分离、培养hESCs,评估氧浓度为XCI状态的影响;6,通过XCI标记H3K27me3点状聚集和多能性标记OCT4免疫细胞化学共染评羊hESCs分离过程X染色体失活的状态。 结果:1,在培养的初始期阶段,女性hESCs表达失活标记XIST和H3K27me3的点状聚集,在早期培养过程,XIST逐渐下调,H3K27me3点状聚集也逐步消失,至P20代以后,标记几乎完全丢失,这些标记的表达方式会传递给分化的子代细胞。2,从整条X染色体的转录活性来看,初始期和早期hESCs都拥有一条X染色体无转录活性,处于迟复制状态。3,从X染色体连锁基因的转录水平来看,在这个标记丢失的过程,约4%的X连锁基因出现了1.5-2倍上调。4,从失活模式来看,初始期hESCs拥有一条随机失活的X染色体,而随着培养的进行,早期hESCs中的失活模式转变成了完全的偏斜失活模式。5,大部分生理氧条件分离、培养的女性hESCs在早期培养阶段能维持正常的XCI状态。6,在hESCs分离过程,在囊胚阶段,女性样本有一条失活的X染色体,而在分离过程,首先会出现X染色体的重新活化(约为受精后第8天),随后又很快启动一条X染色体的失活(受精后第10天)。 结论:在目前的分离、培养体系,女性hESCs在早期培养过程中会出现X染色体失活的动态变化,即从拥有一条随机失活的X染色体到一条偏斜失活且部分基因活化的X染色体,可知目前常规应用的大气氧培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进,而生理氧培养有利于女性hESCs维持正常的XCI状态,;人类早期胚胎拥有一条失活的X染色体,在分离过程,会瞬时的出现两条活化的阶段,随后启动XCI,类似小鼠早期发育过程中的XCI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21
【图文】:

数目,细胞系,名称,纵坐标


养两个阶段间改变的CNV和稳定CNV数目统计,横坐标代表细胞系名称,纵坐标代表对应CNV数目。谱芯片结果SCs标本的质控结果检测要求多能性表面标记SSEA4阳性细胞百分比大于95%才进行后续验,以图为例,见图1.3。^Specirr^ ^^^Specimen 002-45■ ■

比例,细胞,多能性,表面标记


( 1 ■ stable CNV丨丨liiil^ cp 4" 、今,^ ^ / /cell line图1.2培养两个阶段间改变的CNV和稳定CNV数目统计,横坐标代表细胞系名称,纵坐标代表对应CNV数目。3.2表达谱芯片结果3.2.1 hESCs标本的质控结果流式检测要求多能性表面标记SSEA4阳性细胞百分比大于95%才进行后续的芯片实验,以图为例,见图1.3。

样本,非监督,细胞系,基因表达


传背景聚在一起,而非细胞系代数,也就是说主要是同一细胞系不同代数聚在一起,早晚期之间的差异小于遗传背景引起的差异,图1.5。3.2.4.2同一细胞系不同代数样本间的差异基因分析我们把相对早期的样本(细胞系代数在P4-P9之间的样本定义为ihESCs),把相对晚期的样本(细胞系代数在P20-P30之间的样本定义为ehESCs)。我们采用 SAM(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icroarrays)软件对同一■样本 ihESC 是和 ehESCs之间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采用two class unpaired方法分析,并依据q-value(%)g%同时Fold Change>2或少5作为挑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标准。Human Genome U133 Plus 2.0 Array芯片共包含38500个基因的探针,我们对12个细胞系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整个转录组中平均有0.10% ± 0.09%个有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12~136 out of 38500 genes),并依据表达差异在2倍到4倍之间以及表达差异在4倍以上进行统计,见图1.6,对同一细胞系早晚期样本进行散点图分析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助权;张民军;宋胤;;血清GPC3与AFP-L3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2 HUANG Ke;LIU PengFei;LI Xiang;CHEN ShuBin;WANG LiHui;QIN Li;SU ZhengHui;HUANG WenHao;LIU JuLi;JIA Bei;LIU Jie;CAI JingLei;PEI DuanQing;PAN GuangJin;;Neur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generated less autogenous immune response[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4年02期

3 涂雪松;;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安全性及预防措施的基础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年06期

4 吴迪;刘晓峰;吴岩;;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及应用前景[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5 马珂;刘通;黄炜;卜庆婷;李秀娟;赵传旭;李霜;王亚斌;曹丰;;Apelin促进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心肌定向分化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1期

6 彭静;黄聪;蒋思文;;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的临床应用进展[J];科学通报;2014年09期

7 徐洪杰;戴钟铨;吴峰;商澎;李莹辉;;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方法的优化及其在航天医学中的应用展望[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4年02期

8 何玲;李伟;周铄;;诱导多能干细胞与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年04期

9 王峰;刘灿;潘传英;;大家畜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研究进展[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年10期

10 段安琴;王宁;于童;王华岩;;四环素调控基因(TetO)诱导重编程的猪体细胞系建立[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月红;诱导新生狨猴皮肤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冬梅;不同转录因子组合诱导成年牛体细胞为iPS细胞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远;杂合型重编程Oct4联合多能干细胞因子表现重编程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祝亮方;基于体外重编程技术诱导生成急性髓系白血病源性多能干细胞(iPSC)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5 董福禄;小鼠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基因表达及H2A.Z掺入的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闫秋月;控制性叶酸剥夺法诱导小鼠iPS细胞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佳旭;P53通过调控miR-199a-3p影响体细胞重编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雷蕾;山羊体细胞重编程及其转分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曾思聪;端粒酶介导的HESCs端粒延长&HER2转基因小鼠病理改变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于淼瑛;重组四因子体外维持cESCs多能性和自我更新以及Lin28对cESCs染色质重塑维持和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有德;三因子无饲养层条件下小鼠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系的建立[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刘坤;小鼠部分重编程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可塑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3 陈阳;博来霉素水解酶蛋白降解的机制研究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药物筛选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韩升霞;人体细胞体外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关键技术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5 柳亚南;细胞重编程因子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效应[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6 高yN;猪多能干细胞诱导培养体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龙;小鼠Dazl和Ddx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miR302/367簇诱导重编程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军;细胞穿膜肽TAT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的融合表达及其穿膜能力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9 南雪;Ⅰ 脐带血巨核系祖细胞注射液有效性临床试验研究 Ⅱ 人造血转录因子GATA-1的功能初探[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10 刘通;心肌营养素-1诱导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心肌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98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798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2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