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软骨终板形态的相关性研究及夹脊电针对模型兔退变腰椎间盘水弥散能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04 20:55

  本文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软骨终板形态的相关性研究及夹脊电针对模型兔退变腰椎间盘水弥散能力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指的是纤维环破损、髓核突出所导致的压迫或者刺激椎管内的血管、脊神经根、椎旁的肌肉组织等所致的一种临床病症,其主要表现为腰痛,部分患者可伴有下肢疼痛等其他症状。近几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目前诸多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并证实了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但有关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人体无创伤,且对病变部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用于检测腰椎间盘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进而从分子水平对椎间盘组织的水弥散程度做出评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以DWI为基础发展而来,可以反映水分子扩散速度及方向。DTI和DWI目前已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检测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本课题实验部分采用夹脊电针干预模型兔退变腰椎间盘,通过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测量比较夹脊电针干预前、后模型兔腰椎间盘ADC值、FA值的差异,进而探究夹脊电针对腰椎间盘水弥散能力的影响,深入探讨夹脊电针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电针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目前对腰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多倾向于椎间盘组织本身,终板是与椎间盘紧密相连的结构,且椎间盘的营养物质供应有一部分是源于终板。本课题临床部分通过探究终板形态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终板是否与椎间盘的退变有一定关系,是否参与和加重了椎间盘的退变,以期更好的研究椎间盘的退变机制,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包括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1.临床观察:于2015年1月至12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并行腰椎MRI检查的人群中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并以腰腿不适为主诉的患者60例。应用Siemens 3.0T Verio MRI系统观察受试者腰椎间盘终板形态,对腰椎间盘按Pfirrmann标准进行分级。分析处理数据后,探究终板形态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选用44只清洁级骨骼发育成熟的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从中随机选取4只作为正常组,将剩下的兔子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假模型组、电针组、电针加阻断剂组。制作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并根据需要每组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正常组自然饲养三周,不作任何治疗。模型组利用椎体间加压的方式建立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假模型组采用与模型组相同的方法建立腰椎间盘退变动物假模型,但不进行椎体间加压。电针组从模型建立成功的第一天开始进行电针治疗,共治疗4个疗程。电针加阻断剂组在造模成功后的第一天注射AQPs抑制剂HgCl_2,再采用与电针组相同的方法进行电针治疗。每组均于造模成功后第1d及第28d两个时间点各取5只,拆除加压装置,并拔除克氏针,行L4-5椎间盘DTI和DWI扫描,得出相应的ADC值和FA值。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终板形态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之间采用pearson分析后,结果pearson相关系数r=0.35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终板形态和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2.实验研究结果:P0.05,正常组与假模型组第1d、28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模型组第1d、28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第1d、28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电针加阻断剂组第1d、28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施压后成功的建立了腰椎间盘退变兔模型。正常兔腰椎间盘组织的ADC值和FA值在一定数值,施压28天后,ADC值和FA值均下降。使用电针干预后,ADC值和FA值升高,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电针干预前加用阻断剂HgCl_2后,ADC值和FA值没有升高,反而稍有下降。结论:夹脊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佳,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正常兔腰椎间盘组织的ADC值和FA值在一定数值。腰椎间盘组织发生退变后,ADC值和FA值降低。电针干预后,ADC值和FA值明显升高。加用阻断剂之后,再进行电针干预,ADC值和FA值不仅没有升高,反而降低,提示水通道蛋白可能参与了电针对水弥散通道的调控。终板形态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呈正相关。终板可能参与了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临床对椎间盘退变的机制研究也可从终板着手。
【关键词】:夹脊穴 电针 腰椎间盘退变 终板形态 Pfirrmann分级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R-332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3
  • 缩略词表13-14
  • 前言14-17
  • 第一部分:临床观察17-19
  • 1.临床资料17-18
  • 2.研究方法18-19
  • 3.统计学方法:19
  • 4.结果19
  • 第二部分:动物实验19-25
  • 1.实验研究目的:19
  • 2.实验材料19-20
  • 3.实验方法:20-22
  • 4.统计学方法22
  • 5.实验结果22-25
  • 讨论25-34
  • 1.中医学中关于腰痛的观点25-28
  • 1.1 古代文献对腰痛的认识25-27
  • 1.2 中医学对腰痛病因病机的认识27-28
  • 2.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28-30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8-30
  • 3.治疗方案选取依据30-34
  • 3.1 造模方法选取依据30-31
  • 3.2 检测方法选取依据31-32
  • 3.3 穴位选取依据32-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43
  • 附录43-53
  • 附录1:综述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43-51
  • 参考文献49-51
  • 附录2:Pfirrmann腰椎间盘退变评级标准51-52
  • 附录3:在校发表论文及参编书目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增明,宫德峰;腰椎间盘退变与失稳的诊断和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22期

2 夏仁云;俞猛;夏侃;李震时;梁新军;;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及基因治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3 袁寒艳;雷玲;;腰椎间盘退变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4 何磊;王志峰;韩明舫;;腰椎间盘退变机理及防治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5 张文庆;姜杰;庞晓东;高春华;叶启彬;;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年21期

6 孔杰;胡有谷;;腰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年07期

7 樊守刚;王运涛;吴小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8 戚晴雪;康然;谢林;;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建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刘增胜;方明;杨玲;孙屹岩;徐爱德;;腰椎间盘退变与其高度降低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年02期

10 吕存贤;吴永琴;;异常应力负荷及椎间失稳建立实验性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秀才;沈霖;;腰椎间盘退变分子生物学因素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夏仁云;俞猛;夏侃;李震时;梁新军;;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及基因治疗[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3 梅芳瑞;;腰椎间盘退变失稳吸收及其他[A];第四届全军腰腿痛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肢残康复护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4 金谷;赵凤东;范顺武;;腹主动脉粥样硬化与腰椎间盘退变[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方国华;张居适;李志龙;;腰椎不稳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曹国永;周跃;张峡;郝勇;;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时水通道蛋白1、3表达变化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毕衡;杨立丁;;经皮等离子消融治疗腰椎间盘退变[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辛龙;韩国灿;李钢;赵凤东;赵兴;范顺武;;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神经纤维长入的实验研究[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熊晓芊;邵增务;杨述华;裴洪;;可控轴向压力致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及评价[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其昕;陈之青;李方财;;腰椎间盘退变时锥体终板的平坦化及其临床意义[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白雪东;无创性轴向载荷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及其退变机制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2 权学民;益气化瘀中药结合BMSCs移植干预腰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王伟;磁共振T_(1p)、T_2Mapping及DWI定量检测技术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4 骆阳;阿仑膦酸钠对卵巢切除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超;HMGB-1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鹏;论文一 模拟失重和高载荷对兔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随机、对照及单盲评定椎间盘组织形态学、蛋白多糖含量变化的相关研究 论文二 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3 蒋梦威;中国人群腰椎间盘MMP-2、MMP-3基因表达与腰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的meta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4 姜梦雅;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软骨终板形态的相关性研究及夹脊电针对模型兔退变腰椎间盘水弥散能力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袁寒艳;职业接触与遗传易感性交互作用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6 林鸿宽;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7 何勇;糖尿病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8 顾军;补肾活血舒筋方防治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贾晓焕;腰椎间盘退变MRI定量分析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10 卢照应;腰椎间盘退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学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软骨终板形态的相关性研究及夹脊电针对模型兔退变腰椎间盘水弥散能力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85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b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