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数据库建立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数据库建立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副溶血弧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分子分型数据库 多样性 暴发调查
【摘要】:目的对我国8个省(直辖市)分离的副溶血弧菌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开展分子分型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副溶血弧菌PFGE分型数据库,分析其特征。方法对2005 2014年期间分离自8个省(直辖市)的617株副溶血弧菌使用SfiⅠ酶切后进行PFGE实验,使用Bio Numerics 5.01软件分析菌株的PFGE图谱并建立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数据库共包含617条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信息。这些副溶血弧菌的PFGE图谱可以分为360个PFGE型别,按照Pulse Net China的规则对这些PFGE型别进行编码。不同PFGE型别的相似系数介于35.8%~99.6%。237株外环境和食品分离菌株有221个PFGE型别,345株患者分离株有127个PFGE型别。相同血清型的副溶血弧菌具有相同或者非常相似的PFGE型别,而不同血清型之间的副溶血弧菌的PFGE型别差异则较大。大流行血清型(如O3∶K6和O4∶K8)具有多个优势PFGE型别,对于某些血清型,地理位置相近省份分离菌株的PFGE图谱相似性更高。结论分离自患者菌株的PFGE图谱克隆化程度高,而分离自食品和外环境的菌株,PFGE图谱多态性较大。PFGE在发现病例成簇中能够发挥作用;对于患者相关PFGE图谱成簇的菌株应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工作。
【作者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分子分型数据库 多样性 暴发调查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12ZX10004215)~~
【分类号】:R378.3
【正文快照】: 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102206Corresponding author:PANG Bo,Email:pangbo@icdc.cn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病原体研究实验室能够有更多的手段对病原体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以揭示不同病原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传染病暴发的鉴定和追踪提供可靠的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周浩;宋达锋;顾青;;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8年03期
2 梁卓智,林君仪,伍锡泉;副溶血弧菌的监测报告[J];广东卫生防疫;1995年03期
3 邱波,姚斐,王本利;副溶血弧菌越冬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2年12期
4 韩东升;陈晓;李中杰;郑书发;余斐;陈瑜;;浙江省急性腹泻副溶血弧菌的流行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年10期
5 姬华;韩海红;王洪新;刘秀梅;;副溶血弧菌预测模型与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5期
6 杨芳;李秀娟;徐保红;;副溶血弧菌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06期
7 蔡潭溪,蒋鲁岩,黄克和;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年10期
8 杨雷;占玲俊;周冬生;郭兆彪;杨瑞馥;秦川;;牛磺胆酸作用下副溶血弧菌全基因组比较转录谱的表达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9年08期
9 李婧;王中强;苏文莉;黄磊;柳楠;薛文仲;史云;邱少富;王勇;李承毅;黄留玉;刘雪林;宋宏彬;;沈阳地区副溶血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05期
10 常改凤;许增生;崔日林;廖文华;石晓路;;深圳西乡近五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特征及血清型别变迁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金周浩;宋达锋;顾青;;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石晓路;王艺;扈庆华;林一曼;邱亚群;李迎慧;马汉武;程锦泉;;深圳市2002-2008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特征研究[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王艺;扈庆华;牟瑾;林一曼;兰全学;石晓路;马汉武;程锦泉;杨志荣;;2007-2008年深圳市腹泻病副溶血弧菌监测及分子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C];2009年
4 张蔚;;杭州地区副溶血弧菌临床及小水产品分离株的分子分型[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柯碧霞;谭海玲;李柏生;何冬梅;马聪;刘美真;陈经雕;;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义全;AphA和OpaR对副溶血弧菌密度感应系统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侯书宁;副溶血弧菌调控蛋白CalR功能的初步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2 李蓝天;副溶血弧菌在逆境条件下的变化以及不同菌株生长速率特性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金金;副溶血弧菌的基因分型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樊爱军;急性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流行特征研究及分子分型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5 孙作O,
本文编号:944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94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