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非理性和迷宫世界的探索者——博尔赫斯创作技巧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虚构、非理性和迷宫世界的探索者——博尔赫斯创作技巧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影响研究
【摘要】:博尔赫斯的创作风格和小说表现技巧在对拉美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实验亦发生着示范滋润作用。博尔赫斯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想象力、叙事的非逻辑性和迷宫式结构,都成为中国当代的先锋作家和后现代风格追随者们效仿的对象。这些具有后现代创新精神的中国作家在自己的小说实验中,彻底打破文学思想上的禁锢,用从博尔赫斯等后现代作家那里借鉴的小说创作元素,并以自己对这些文学元素的独特理解,开拓出具有中国风格的后现代创作道路。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博尔赫斯 虚构 非理性 迷宫 影响
【基金】:2014年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SC14WY01)
【分类号】:I106.4
【正文快照】: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J.L.Borges 1899-1986)在中国后现代创作中的影响与声望,丝毫不亚于其在拉美。在拉美,人们普遍将他称作西方现代派渗入拉丁美洲的桥梁。他引介并借鉴了卡夫卡和福克纳的创作风格,将西方后现代的复杂技巧与拉美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苦难的历史记忆融合在一起,使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林蓉;荒诞: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捩变与构现[J];齐鲁艺苑;2004年01期
2 苑野;;评《百年孤独》[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孙运元;;余华作品中的孤独形象分析[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6期
4 杨敏;;现实的故事和故事的现实——论斯特林堡小说《红房间》的艺术表现手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5 申富英;莫莉:文化杂交和世界文化的象征[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史慧;;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背景设置技巧之语篇分析法阐释[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7 郭海霞;;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异化主题[J];外语教学;2010年05期
8 胡 荣;艺术之魂的独舞者:理解残雪[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刘常轩;;《等待戈多》中的异化[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10 翟创功;;残雪作品的现代意识浅析[J];山西青年;2013年1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天慧;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4 冯健飞;老舍叙事作品悲剧品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洪雪花;意象主义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回返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6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宋彦;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买提吐尔逊·艾力;新时期以来的维吾尔新潮小说论[D];新疆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孔真;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洁;论烦恼的冬天的现代主义特征[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4 马连花;困境与突围[D];暨南大学;2011年
5 刘颖洁;《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空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君剑;论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璇;来自灵魂的呼叫与现实的忧患[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鹤;写实到荒诞—论新时期“文革叙事”演变[D];安徽大学;2011年
9 齐雪莉;多重理论视域下的“艺术家生存”困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向忆秋;焦虑及反抗[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07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0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