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双轴主导与伴随文本的类型
本文关键词:文本的双轴主导与伴随文本的类型
【摘要】:伴随文本是一个在"文本间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重新整合伴随文本的类型,将其放入聚合文本和组合文本两个范畴之中,删减或扩展部分类型,可以发现组合文本与聚合文本两者可以互相转化。提出这两个概念的目的是为叙述建立一个区隔框架。区隔框架是一个由各种伴随文本围合而成的作者与读者共在的世界,它的闭合与展开,致使虚构世界与实在世界在交融中不断互相充实,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关键词】: 伴随文本 聚合文本 组合文本 区隔框架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一、伴随文本的观念史伴随文本的观念一般被追溯到克里斯蒂娃(Kristeva)的“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概念,国内对该概念的另一种译法是“互文性”。然而这一观念已经被艾伦(Allen)追溯到了索绪尔(Saus-sure)和巴赫金(Bahktin)。艾伦认为,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威尔海姆·莫利希;罗慎仪;;非洲语言分类中的普遍问题[J];第欧根尼;198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小刚;;文本发生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J];当代文坛;2009年02期
2 聂锦芳;;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与思路[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02期
3 彭俞霞;;法国文本发生学述评[J];法国研究;2012年01期
4 徐来娟;;语言层次观——从索绪尔到韩礼德[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翟少锋;;中国运动员在劳伦斯世界体育奖上获奖情况的符号学解读[J];传播与版权;2014年02期
6 霍红;张绪忠;;拉康符号学视域下换喻与隐喻的关系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7 张士东;彭爽;;表层任意性和深层理据性的辩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王宁;;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兼论现代字本位理论的得失[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周晓平;;民间文化和语境的回归——以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为研究重点[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王景科;颜水生;;重续传统与想像现代——论白话文运动的现代性[J];东岳论丛;2013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正宇;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黄俊杰;唐五代文人传播意识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杨芳;《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徐来娟;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评价及其语类结构[D];西南大学;2013年
5 童彦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张玉勤;明刊戏曲插图本“语—图”互文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刘忠波;多重话语空间与中国形象的权力场域[D];南开大学;2013年
8 张希;消费社会的建筑神话[D];浙江大学;2014年
9 何英;鲁迅语文观及其实践[D];南开大学;2013年
10 何玉国;本原之思:身份认同与犹太文化—德里达解构论管窥[D];南开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霞;;浅议新时期话剧剧本文本创作的新趋势[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2 李玮;蒋晓丽;;试对“伴随文本”理论进行修正与扩展——与赵毅衡教授商榷[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3 黄广顺;;文本诠释的意识形态批判[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黄广顺;;文本诠释的意识形态批判[J];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王宏;;文学文本的语言学研究[J];芒种;2013年15期
6 高松年;;读者创造文本[J];海燕;1996年04期
7 乔治·J.E.格拉肖 ,汪信砚,李白鹤;文本的形态分类[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8 高平;空灵的美感与激情的张扬——中西文本之美学比较[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吴轶群;;试论格式塔视角下的文本场[J];理论观察;2012年01期
10 甘文平;文本 图片 炸弹——评劳瑞·安德森的两个短篇小说的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蔡体良;打着灯笼找文本[N];文艺报;2012年
2 儿童文学作家 曹文轩;文本创作回答“最基本的问题”[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3 刘华杰邋蒋劲松 田松;学界高度争议性词语:中国“科学传播”新理念[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叶蓉;陈列内容设计文本的组成要素和策划原则[N];中国文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常庆;大众传播视阈中的大众文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迪;汉语微博文本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许睿;当代复合符号文学文本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全小斌;实验戏剧的文本变革[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4 曹冉;同人粉丝:对一种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
5 孙尚前;论童话结尾的可读性与可写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文翔;微博的后现代生存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赵巍;日本热血类动漫文本创作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冰冰;论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莹;科普文本形成及特征分析[D];东北大学;2012年
10 李薇;从大众文化的视角解读生产性受众[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09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0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