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性主义思想文本表征在中国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思想文本表征在中国的影响研究
【摘要】: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是通过美国后现代黑人女性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得以实现的。这些作品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在寻求黑人文化及黑人女性传统的同时寻找黑人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在弘扬生命意义的同时批判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撞击和浸染。文学作品中彰显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引起中国学者广泛的关注,并通过接受其文学特征的影响,展开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这对当代中国学界主流话语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 文本表征 影响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1B045)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22094)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一、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纵观二百多年来的美国历史,我们感到黑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步履是如此沉重,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一直是与美国黑人争取解放、独立、自由平等的斗争紧密相连的。黑人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都能从屈辱的历史中找到源头。黑人是作为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殷玮;;《凯利帮真史》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张字;;美国黑人女性双重身份的寻回——论《紫颜色》主人公的觉醒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5 魏婷;;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剪影——试析纳丁·戈迪默的《权宜之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6 郑莉;;文学与历史的互动——玛格丽特·劳伦斯马纳瓦卡小说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骆萍;;翻译与对外汉语——一种后殖民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卢悦宁;;浅析后殖民理论在库切《青春》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9 和建伟;;远古时代的身份焦虑——《摩诃婆罗多》的主题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10 吴琴华;;德拉诺船长的“面纱”——解读《贝尼托·切雷诺》中的后殖民话语[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菁菁;;麦尔维尔中篇小说《贝尼托·塞雷诺》中的主仆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黄启峰;;地景 记忆 权力——郭松h∷档奶ū笔樾囱芯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清;;《唐纳德·杜克》中对东方主义的抵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7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孟宪华;追寻、僭越与迷失[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雁;论台湾电影的国族认同观之变迁[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詹秀伟;对托马斯·品钦《葡萄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兰州大学;2010年
4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麻淑涛;来自加勒比的普世情怀[D];吉林师范大学;2008年
6 孟思聪;从情感视角对《柏油孩子》中男女主人公文化身份困境的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雪梦;西方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描写[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晓远;韩国电影文化价值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胡光伟;流散:找寻适意的家居[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马潇;寻找理想“家园”[D];西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清;;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孟庆娟;王军;;美国黑人女性主义式书写与身份批评研究[J];前沿;2014年Z1期
3 董蔚;胡新明;;解读玛雅·安吉罗诗歌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J];文教资料;2010年23期
4 周春;抵抗表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形象批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5 王健;张丽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性主义批评[J];名作欣赏;2009年30期
6 许庆红;;言语交际行为与语言哲学——论《紫颜色》的黑人女性主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7 刘志芳;;挑战“他们的”和“我们的”权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传统的差异性表述[J];山东文学;2007年11期
8 周春;;文化表征与形象建构——黑人女性主义的大众文化批评[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9 李秀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东方论坛;2010年05期
10 王莹;;浅议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青;论《爵士乐》的黑人女性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关立凤;罗莉丽亚·奈勒四部曲中的黑人女性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米英;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主体性诉说:《紫颜色》的叙事策略[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宪宇;《爵士乐》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李玉凤;一位执着的黑人女性主义探索者[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威;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一个黑奴女孩的生活事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滕金秋;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宠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东风;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爱》的黑人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白玮玮;追寻自我定义—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宠儿》的主题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10 赵纪萍;泥土中的火花[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16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1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