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中的女性哥特主义元素阐释
本文关键词:《蝴蝶梦》中的女性哥特主义元素阐释
【摘要】:《蝴蝶梦》原名《吕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著名作品之一。书中揭示了人性阴暗、诙谐、恐怖的心理,用女性哥特式的表达方式,展示女性角色压抑绝望、充满黑暗的心理情绪,但又渴望在男权主义社会压迫下拥有完美幸福的心理欲望。书中以哥特式的方式描述整个故事的人物,对女性角色的细腻表达以及心理特征描写,是作者对现实主义生活、心理思想的剖析,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单位】: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蝴蝶梦》 达夫妮·杜穆里埃 女性哥特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达夫妮·杜穆里埃1907年5月13日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艺术家家庭,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15岁就开始文学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苹果》、长篇小说《钟爱》,在1936年出版了具有她代表作的小说《牙买加客栈》,当时这部作品为她赢得了好的声誉。1968年《蝴蝶梦》问世,这部作品成就了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道明;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翠翠;;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李鉴,魏俊轩;英汉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与文化对比[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徐亦男;;对等翻译原则视角下的法律英语词汇翻译[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4 刘雄姿;;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在翻译中的处理——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与“文化缺失”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6期
5 关丽娜;从跨文化语用学看“翻译等值论”[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6 范铎;;Metaphor Translation: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年01期
7 祝朝伟;从“等值”概念的产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操时尧;;论“副”职英译中的“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年05期
9 李田心;;批评“对等翻译” 新解奈达理论——评“对等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J];长沙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0 金威;;隐喻认知与隐喻翻译策略[J];大连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A];华东地区第6届(泉州)翻译研讨会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冬梅;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宇;“所”字结构的日文翻译[D];吉林大学;2011年
3 段雅睿;“对等”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性[D];外交学院;2001年
4 王婷;汉语商品牌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马彩梅;[D];西北大学;2000年
6 刘丽;俄汉翻译句法层求似规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郭雯婷;论戏剧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倪万辉;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及译者主体性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洁;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汤姆·索耶历险记》三个中译本个案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10 刘宇松;奈达翻译理论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劳陇;“殊途同归”——试论严复、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一致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5期
2 董史良;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7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慧慧;;《蝴蝶梦》女性意识探析[J];文学教育(下);2009年03期
2 吴近宇;;隐含作者价值观初探——解开小说《蝴蝶梦》之谜[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3 黄驰;;《蝴蝶梦》中叙述者“我”的解析[J];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01期
4 宁惠;;透过《蝴蝶梦》中的丽贝卡解读性格与命运[J];科技信息;2013年02期
5 周乔;;诡异氛围的营造——《蝴蝶梦》小说与电影之比较[J];青春岁月;2012年20期
6 周雄;陈苑;;悬念手法在《蝴蝶梦》中的应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占晓春;王琼芳;;试析《蝴蝶梦》中女性哥特式意象的运用[J];琼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刘双喜;;三重因素下的自我迷失——评《蝴蝶梦》中的主人公[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柴鲜;;论《蝴蝶梦》中的两性关系模式[J];商洛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蝴蝶梦》续集─—《德温待夫人》[J];新闻出版交流;1994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艳;《蝴蝶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奎奎;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蝴蝶梦》中叙述者的心理成长历程[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3 么春影;如梦方醒—《蝴蝶梦》之现代主义解读[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YANG YUNFEI;《蝴蝶梦》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王小红;以《蝴蝶梦》为语料的恐惧情感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吴英;解析《蝴蝶梦》中哥特技巧所反映的女性意识[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徐磊磊;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分析《蝴蝶梦》和《吕蓓卡的故事》[D];广西大学;2012年
8 杨丽娟;她者还是自我?[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17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1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