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儿童福祉的意义探寻与守护方式:麦克尤恩新作《儿童法案》中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发布时间:2017-10-20 06:35

  本文关键词:儿童福祉的意义探寻与守护方式:麦克尤恩新作《儿童法案》中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 麦克尤恩 《儿童法案》 福祉 伦理身份 伦理选择


【摘要】:麦克尤恩的新作《儿童法案》假借法律与宗教之间冲突的外衣,揭示人类妄图用偏执遏制温情、用理性压制情感而给儿童福祉造成的侵害。小说通过菲奥娜法官对雷切尔、劳拉姐妹的监护权争夺案,马太、马克兄弟的连体手术分离案,尤其是耶和华见证人亚当·亨利的输血案的处理,将读者注意力引至不同人群之于儿童福祉的理解:以亚当父母为代表的宗教人士近乎偏执地坚守僵化的宗教教义,以菲奥娜为代表的法律人士固执地遵循教条的法律条文,双方均对当事人的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一直以来,菲奥娜恪守《儿童法案》的条款,坚持以"儿童福祉"为最高判案原则,但亚当的输血案及其死亡让菲奥娜对"儿童福祉"有了颠覆性的重新认知,即生命乃是儿童最根本的福祉;守护儿童的生命是捍卫儿童福祉的最基本职责;法官对儿童福祉所承担的守护角色不应狭义地局限于法庭的高墙之内,而需延伸至法庭之外的整个社会生活。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麦克尤恩 《儿童法案》 福祉 伦理身份 伦理选择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项目批号:13&ZD12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麦克尤恩小说的叙事艺术与伦理思想研究”【项目批号:14BWW03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进入新世纪之后,伊恩·麦克尤恩逐渐将创作触角伸向英国社会的各大职业阶层,引发广泛关注。譬如,在《星期六》(2005)中,麦克尤恩书写了医生;在《日光》(2010)中,他描绘了科学家;在《甜牙》(2012)中,他描述了间谍。哪种职业将会进入麦克尤恩的下一部作品?谜底在2014年9月出版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J];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04期

2 陆建德;;文学中的伦理:可贵的细节[J];文学评论;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磊;;反“国家主义”的“自由个体”叙事——《日瓦戈医生》的叙事伦理刍议[J];当代外国文学;2015年01期

2 张连桥;;“恍然大悟”:论小说《终结的感觉》中的伦理反思[J];当代外国文学;2015年03期

3 胡铁生;张小平;;社会存在与人的欲望追求——论德莱塞笔下嘉莉欲望追求的价值取向[J];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4 王晓兰;;社会拯救诉求与社会认知诉求的碰撞——近年来英美青少年恶托邦小说井喷现象评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5 袁雪生;彭霞;;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6 吴子林;陈浩文;;反思·超越·创新——2014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J];文艺争鸣;2015年04期

7 杨和平;熊元义;;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当代文学的道德批判[J];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02期

8 庞燕宁;;解构血缘伦理:《明智的孩子》“新式亲缘家庭”观解析[J];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02期

9 熊卉;;《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伦理混乱中的伦理选择[J];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晓彤;池莉小说的家庭伦理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心;;“时间中的孩子”和想象中的童年——兼谈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2 刘伟;;何以赎罪——评麦克尤恩《赎罪》[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3 李菊花;;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交往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4 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J];作家;2008年15期

5 王翔子;;左手黑暗 右手美丽——品读麦克尤恩名作《水泥花园》的黑暗美学艺术[J];飞天;2010年04期

6 罗媛;;中国伊恩·麦克尤恩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年34期

7 丁建宁;;赎罪如何可能?——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J];外国文学动态;2004年06期

8 郭国良;蔡婷婷;;新婚之夜的悲剧——读伊恩·麦克尤恩新作《在切西尔海滩上》[J];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06期

9 张和龙;;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J];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02期

10 舒奇志;;主体的欲望与迷思——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时间中的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麦克尤恩耶城领奖,强烈批评以色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周志明(教师);麦克尤恩的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王东;麦克尤恩处女作花开南京大学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设的奖”[N];东方早报;2011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文学巨人在中国遭遇“沉默”[N];深圳商报;2011年

6 黄昱宁;他就是我们自己[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胡续冬;电影和小说之间的《赎罪》[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书评人 李杰邋思郁;麦克尤恩:经典作家如何面对大众读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胡;罗琳、麦克尤恩、胡赛尼同获大英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李菊花;作家该如何组织记忆?[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丽莉;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的真实[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聂玉娟;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孤独”[D];南昌大学;2012年

4 韩玉乾;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凝视、反抗和移情[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杨丽丽;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颖钰;在孤独、困惑和遗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何其方;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冲突与困惑[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王倩;拒绝遗忘的布里奥妮: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虚构[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杨燕;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非常态成长”主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65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65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4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