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半生》《魔种》的空间叙事策略

发布时间:2017-10-20 08:02

  本文关键词:论《半生》《魔种》的空间叙事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奈保尔 《半生》 《魔种》 空间生产 空间叙事


【摘要】:V.S.奈保尔被认为是这一时代最有创造性、最有争议和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2001年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将文学界的目光聚焦于这位具有复杂民族身份的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作品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等奖项,主要描述了亚洲、非洲、欧洲人的生存状况,展现了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人民的困惑和痛苦。空间问题是奈保尔写作和生存中的重要主题。在空间构建上,《半生》和《魔种》两部小说以地域空间为基础,融合了情感、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将空间完整地呈现出来。在情节设置上,奈保尔运用空间的变换,营造出动态的氛围,为主人公经历不同空间、不同事件创造了可能。本文从空间生产和空间叙事的角度对奈保尔最新小说《半生》和《魔种》进行研究。本论文除引文和结语部分之外,主要由三章组成。引文部分简要叙述了奈保尔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国内外对奈保尔的研究现状,本文运用的空间理论和叙事理论,以及研究的问题和意义。第一章讨论了奈保尔小说中的空间生产。首先,本章根据小说中主要角色威利的物理位置,讨论了《半生》和《魔种》的物理空间,即小说中典型的地区和城市。威利的一生辗转于亚洲,非洲,欧洲,从印度的丛林村庄,到非洲的庄园,再到英国的城市街道。其次,讨论了小说人物的心理空间。主人翁威利的不同时期的心理感受,不断地寻求归属感,以及两性之间的不和谐。最后,探讨了《半生》和《魔种》的社会空间,包括威利的写作经历,所参加游击战争以及聚会。威利之所以漂泊无根,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外一个地方,成为一个漂泊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曾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这使他无论身处何地都没有归属感。第二章通过对奈保尔作品的解读,论述了文本中的空间关系,包括对立的空间概念和空间的重现。对立的空间概念主要包括小说中威利想象的空间和真实的空间,互为矛盾的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以及大都市和小村庄的对比。空间的重现指的是小说中威利曾两次抵达印度和伦敦的经历。作品中威利到过一次非洲和德国,到过两次印度和伦敦,从初来乍到的陌生到故地重游的熟悉,即便是两次居住,威利却还像观光客般没有归属感。印度和伦敦的两次重现和对比,揭示了威利存在的“无根”状态。第三章从语言选择,线性时序和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探讨了《半生》和《魔种》的文本空间。小说多选用具有象征意义和哲理性的语言,通过不同的意象预知事件的结果,揭示人物的命运。小说采用了从中间开始,在中间结束的叙事时序。通过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事视角,结合佐伦提出来的“此在”和“彼在”的视角结构,小说交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示了主人公威利的心理变化,让读者以参与者和旁观者两种身份感知和评价威利的生活。结语指出,小说《半生》和《魔种》展现了三种不同的空间: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空间的转移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了“无根人”威利寻求自我身份和归属感的历程。
【关键词】:奈保尔 《半生》 《魔种》 空间生产 空间叙事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bstract(in Chinese)4-6
  • Abstract (in English)6-9
  • Introduction9-19
  • Chapter One: Space Production in Half a Life and Magic Seed19-28
  • 1.1 Physical Space: Shelters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19-22
  • 1.2 Psychological Space: Course of Seeking Self-identity22-24
  • 1.3 Social Space: Mu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Willie and Societies24-28
  • Chapter Two: Spatial Relationships in Half a Life and Magic Seeds28-37
  • 2.1 The Opposite Space Concepts28-32
  • 2.2 Reappearance of Space in Half a Life and Magic Seeds.32-37
  • Chapter Three: Textual Space in Half a Life and Magic Seeds37-50
  • 3.1 The Choice of Language37-42
  • 3.2 The Linearity of the Text42-44
  • 3.3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44-50
  • Conclusion50-52
  • Bibliography52-55
  • Acknowledgements55-56
  • About the Author5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浅谈《我的名字叫红》中的叙事策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梁冀;;论小说中“物”的叙事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吴红云;;论《迷失在开心馆》中的成长寓意[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陈庆泓;文学现代化的误区与“拿来主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徐晓燕;;城市社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8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李伟民;;后经典叙事中的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66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66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b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