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欧化语言到民族诗性语言的成熟——中国现代跨文化改编剧的语言嬗变

发布时间:2017-11-10 07:33

  本文关键词:从欧化语言到民族诗性语言的成熟——中国现代跨文化改编剧的语言嬗变


  更多相关文章: 跨文化改编剧 “欧化”语言 民族诗性语言


【摘要】:将外国文学作品改编为本国作品的跨文化改编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种重要现象。五四时期的改编剧普遍呈现出"文白杂揉"的形态,受直译西文的影响,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欧化"趋向。此后,一些剧作家尝试在改编细节上作斟酌,彰显出汉语言的独特魅力。20世纪40年代前后,沿袭了中国抒情诗传统的民族诗性语言开始在改编剧中趋向成熟,标志着民族戏剧语言已经形成。现代跨文化改编剧的语言发展历经了从"欧化"语言到民族诗性语言的嬗变过程,反映了现代戏剧家在将西方戏剧民族化方面的不懈探索。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碰撞与交融——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1907-1949)”(12YJC751023)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公演的《黑奴吁天录》标志中国现代戏剧序幕的开启,自此,中国话剧舞台就未中断过对外国戏剧的搬演。现代戏剧家热衷于改编外国戏剧(或小说),洪深、田汉、曹禺、李健吾等戏剧家不仅擅长此道,还贡献出如《少奶奶的扇子》《复活》《财狂》《阿史那》等经典改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本相;;关于曹禺的早期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方俊;;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两次转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毕耕,田志勇;战争与人性的大碰撞——《拯救大兵瑞恩》与《细红线》艺术特色之比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江守义;;叙事聚焦的演变及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皮细兰;;论《伤逝》的手记体形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辜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论金庸《雪山飞狐》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尹德胜;;剧作中的人物性格和戏剧情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宫金秀;;流动视角下的爱情诠释——评《周渔的火车》的叙事视角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梅向东;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安华;;电影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视界[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立元;;新时期“文学是人学”命题的重新确立及其理论意义的与时俱进——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朱立元;;新时期“文学是人学”命题的重新确立及其理论意义的与时俱进——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4 王雪;;论传统戏曲“戏剧性”的美学特质[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章琦;;真善美思想与黄人文学理论的构建——兼论黄人文学理论的矛盾表现[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四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情境[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5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晶;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韩成艳;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余礼凤;雅俗之间:徐,

本文编号:1165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65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e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