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缅因森林》
发布时间:2017-11-11 12:37
本文关键词: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缅因森林》
【摘要】:梭罗的代表作品之一《缅因森林》记录了他在森林中的旅行,表达出梭罗对植物的爱好和关注、对印第安人的研究以及对荒野与文明关系的思考。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缅因森林》中的生态主题,揭示人与自然和人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中的其他生物和谐相处;人应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满足而非物质上的满足。本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从梭罗及其文学作品出发,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论文的整体结构。第二章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和综述。主要包括国内及国外对梭罗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总结发现前人对梭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瓦尔登湖》,而对《缅因森林》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研究《缅因森林》很有意义。第三章在探讨生态批评理论及其在欧美和中国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缅因森林》相关的三大主要理论进行了挖掘,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论和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而动物权利理论认为,动物是活生生的有意识的生物,他们拥有自己的权利。生态中心主义伦理思想则将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生态系统所涉及的所有自然生物。第四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缅因森林》进行了解读,主要论述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梭罗认为人与水、人与森林、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导,没有优先于其他生物的特权;在人与精神的关系方面,梭罗认为人应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亲近自然,与大自然对话,享受独处的意境,而不应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第五章是总结,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框架下研究梭罗的《缅因森林》,不仅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来阐述梭罗的自然作品,还唤起读者的生态意识,强调了梭罗的《缅因森林》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本文通过对《缅因森林》的研究得出结论: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万物。梭罗提出的生态观可以成为人类的行为准则。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款;姜力;;亨利.大卫.梭罗《缅因森林》文学思想[J];文学教育(中);2014年06期
2 侯贺良;橄榄;;法兰克福的古典与时尚[J];走向世界;2013年19期
3 Sharon Begley;徐英;;动物的文化传统[J];英语文摘;2001年06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驻京特约记者金点强;1898年缅因号爆炸之谜[N];辽宁日报;2010年
2 丁西;大公司开始注重消费道德[N];经济参考报;2006年
3 ;消费道德兴起,,大公司瞄上小品牌[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锴慧;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缅因森林》[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71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71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