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精神求索的两重性
本文关键词:艾略特精神求索的两重性
【摘要】:现代主义诗歌奠基者T.S.艾略特以其杰出的诗艺,改变了一代人的表达方式。文章以艾略特现代主义诗歌里程碑杰作《荒原》为主要文本,结合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从诗歌的内在神话结构、意象语言营造和叙说方式三个视角,探究诗人不同时期主要诗作以诗艺的革新对人类精神信仰感性和理性的上下求索。以此主旨为线索,可破解《荒原》中由驳杂的意象、变换的场景和多重的声音等造成的晦涩难懂,同时更好理解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外语教学部;
【基金】: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艾略特‘客观对应物’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之比较研究”(SK2015A77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2
【正文快照】: 艾略特曾说,“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只有一位天才人物才能改变表现的方式。”〔1〕《荒原》中,艾略特以非凡的“敏感和意识”、创新的表现方式表达了其独特的“感受性”。《荒原》当然不可能仅是诗人对个人生活的琐碎发泄,这些“有节奏的牢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琦;刘宁;;时间与空间的矛盾和统一——解读艾略特的《荒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2 杨彦清;;“有韵味的牢骚”——艾略特《荒原》新解[J];新西部;2010年12期
3 刘家民;贾淑静;;《荒原》中的城市“文明”[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陈淑仪;苑辉;;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艾略特创作《荒原》之根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李贺;;《荒原》迷宫探究三重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11期
6 西评;超越西部的一种尝试——读朱玉葆《荒原》[J];小说评论;1992年03期
7 徐齐平;;《荒原》的写作和修改始末[J];文化译丛;1993年01期
8 林季红;艾略特《荒原》诗中的复活意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卢敏,朱伊革;《荒原》:感情的逃避与寄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10 李怡;陈晓兰;;《荒原》:人类世界的拯救[J];文教资料;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国忠;赵萝蕤与《荒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2 赵国忠;赵萝蕤与《荒原》[N];中国妇女报;2001年
3 林克欢;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N];文艺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懿;《荒原》中女性形象再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马春兰;评《荒原》一诗中的对比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悦;论《荒原》的多重声音[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4 卢云;从《荒原》看艾略特文学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金红;论泰瑞西斯在《荒原》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文贵;《荒原》:互文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钟颖;《荒原》中的传统[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李云;《荒原》的生态解读[D];华侨大学;2011年
9 周姝;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荒原》[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高静;在荒原中跋涉——艾略特的《情歌》和《荒原》两首诗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182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8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