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中主体、杂糅、流变性女性身份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7-11-15 16:21
本文关键词:离散中主体、杂糅、流变性女性身份的建构
【摘要】:美国社会的多种族性决定了美国文学具有多元文化特征。随着少数族裔运动的发展,族裔文学、流散文学成为了文化研究的热点,受到了当下国内外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因而,承载着双重族裔文化视角的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中日渐受到重视。族裔身份问题一直是华裔美国作家写作的重点,他们对族裔身份的建构经历了由一元到多元的过程。其中,美国华裔作家任壁莲就以多元族裔文化身份建构为创作主旨,让《梦娜在希望之乡》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她运用幽默却不失深度的笔触书写了处于离散中的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梦娜在希望之乡建构其少数族裔女性身份中的困惑、迷茫和领悟,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探讨作为少数族裔女性、置身于离散中的梦娜建构其多元、杂揉、流变的主体性女性身份的过程。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用于理解以白人为主的美国社会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和少数族裔受歧视的根源和状态;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女性主义理论中对第三世界女性地位和身份的研究有助于探寻梦娜女性主体性身份的确立过程;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的“第三空间”理论有助于研究梦娜在中国、犹太、美国文化中通过协商建立起杂糅性身份;此外,斯图亚特·霍尔将文化身份置于动态发展的历史中的理论引导了对梦娜文化身份的流动性的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漫;;在希望之乡的身份探寻——解读《梦娜在希望之乡》中梦娜的文化身份建构[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高瑞霞;;试论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希望之乡的梦娜》中的母女关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9期
3 童庆炳;;反本质主义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J];文艺争鸣;2009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关熔珍;斯皮瓦克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莹;《梦娜在希望之乡》中的犹太情结[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90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9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