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基本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虚构基本问题研究
【摘要】:报告文学的概念已无法涵盖当前新的文学形式,非虚构文学应借此契机,努力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非虚构追求的应该是真实感、现场感,而不是刻板和僵化的物理真实。非虚构写作也不应被视作更具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写作方式,对非虚构写作的倡导不应该是一种对虚构写作的压制,而是一种对平衡的追求。同时,对非虚构写作的倡导也应视作试图重建文学与世界关系,以及扩张文学话语权的努力。
【作者单位】: 西藏自治区党校;
【分类号】:I106.5
【正文快照】: 近年来,围绕非虚构文学的种种争议成为了文学研究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6]这种照搬照抄西方文学的热点话题,有人甚至认为非虚构之争召唤着一场文体改分类,将虚构和非虚构直接对立的观点,就是将不符合标革的风暴。然而几年过去了,对于非虚构的一些基本问题准、难以归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春林;;“非虚构文学”及其他[J];长城;2013年11期
2 龚举善;;“非虚构”叙事的文学伦理及限度[J];文艺研究;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朝全;[N];中国艺术报;2013年
2 祝勇;[N];检察日报;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娟;;从先秦“用诗”看其诗歌观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孙丹虹,姜哲军;喧嚣世纪的启明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本意识形态辨析[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3 胡家荣;文革记忆的另一种叙述——王小波《黄金时代》解读[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4 韩媛媛;;浅析徐坤笔下女性的失语境地[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谭善明;;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张力——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论意识形态观念比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周琳琳;;论女性主义视角下《边城》的男权意识[J];长城;2009年08期
7 蔡鹏飞;;网络语境与文学的未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王钟陵;;俄国形式主义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刘江华;文学作品意义的生成和变动模式[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周楚汉;多角度研究推介文章学——浅谈文章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看法[J];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盖生;;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李有光;;祈向多元——中国诗学解释学基本阐释向度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姚文放;;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董学文;;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发展[A];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C];1993年
8 龚举善;;试论文学本质的多向生成[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翟乃海;哈罗德·布鲁姆诗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D];河南大学;2002年
8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翔娟;文化冲突及其精神反映:“五四”女作家自我意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胡椿杭;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经典[D];西南大学;2011年
4 葛慧敏;罗兰·巴特叙事观念的转变及意义[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中雨;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文学思想及其中国接受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张丽娅;从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析《道连·葛雷的画像》三部中译本[D];安徽大学;2011年
7 屈婵媛;西苏“身体写作”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花玉兢;新世纪文学的历史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邹宇峰;论《故事新编》生命意识[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芳;论穆旦的诗歌抒情张力[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成淼;当前文学的“非虚构”倾向[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邢军纪;;试论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可能性[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张荣翼;文学,一种在对话中实现的现实——超越:虚构说的一种文学观[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吴炫;作为审美现象的非虚构文学[J];文艺争鸣;1991年04期
5 钱理群;;保存我们心中的美——读《我额头青枝绿叶——灰娃自述》[J];学习博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繁华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我读长篇[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4年02期
2 卢永和;;“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刘宝剑;;略谈报告文学的虚构[J];文教资料;2008年28期
4 喻群芳;浅谈现场采访和目击摄影在纪录片中的作用[J];当代电影;2004年03期
5 ;[J];;年期
,本文编号:1198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98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