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修斯之旅:《六月庆典》的文化隐喻
本文关键词:奥德修斯之旅:《六月庆典》的文化隐喻
更多相关文章: 奥德修斯 《六月庆典》 种族关系 美国民主 文化隐喻
【摘要】:《六月庆典》围绕一个黑人父亲与白人养子之间的故事,探讨种族问题与美国民主的关系。拉尔夫·埃利森以西方古典神话为原型,以非裔美国民俗文化为源泉,把个人救赎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救赎缝合在一起,以此表明黑人的历史和命运关乎美国自由民主价值之根基。只有正视对黑人所犯的"原罪",继承以林肯为代表的先贤所开创的政治传统,美国社会才能真正地走向未来。《六月庆典》既是一部黑人族群的"出埃及记",又是一个民族的奥德修斯之旅;既是关于一个民族过去历史的寓言,又是对一个民族未来命运的隐喻。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语言学院;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1.引言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以一部《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自《看不见的人》出版后40余载,除了发表一部论文集与短篇小说集以外,埃利森并无长篇小说问世,他的文学创作能力曾因此备受质疑。1999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艾里森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程细权;;新材料入旧格律:吴宓的文学创造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4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曹浏;;东西方文学作品中梦的运用及其比较研究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6 李东梅;;浅析《包法利夫人》——从弗莱的模式理论阐释《包法利夫人》的文学经典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7 林攀;;《夜色温柔》中迪克的圣经原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8 徐翔;;符号的生产与“符号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李明彦;;周文小说创作的意识维度[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常丽娟;;毕飞宇小说《青衣》的悲剧内涵[J];长城;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戴冠青;陈晓茹;;西方原型批评的中国化及其与中国古典意象论的互通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2 赵朝泉;;浅谈基督教文明对法国文学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明彦;;周文小说创作的意识维度[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4 方芳;;《反美阴谋》中的大屠杀原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5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虞昕;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D];上海大学;2011年
9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张入云;问题史:中国新诗的音乐性(1917-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3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4 韩福龙;科幻电影中的神话叙事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亚明;批评之美:《咀华集 咀华二集》的批评文体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玉环;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的原型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贤平;“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邢之美;论《白鹿原》中的原型[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赵炜;从接受美学看《魔戒》带给读者的多重审美经验[D];西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绍先;“狼吃羊”与“羊吃狼”的文化隐喻[J];天涯;2004年01期
2 李碧芳;;论《边境三部曲》中的文化隐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高鸿;;《吃一碗茶》的文化隐喻与叙事策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刘俊娜;;从《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隐喻看其主题[J];文教资料;2008年15期
5 段艳丽;姜东霞;;他者的符码表征与文化隐喻[J];长城;2012年10期
6 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张传霞;;《神谕女士》的母亲形象及文化隐喻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军;彷徨与寻求[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06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206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