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二元对立与消解——对《喜福会》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7-11-21 07:27

  本文关键词:二元对立与消解——对《喜福会》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喜福会》 后殖民主义 他者 二元对立


【摘要】:《喜福会》讲述了四对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美国华裔母女之间从冲突误会到相互理解的感情变化。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关注了处于西方主流社会"他者"地位的华裔女性们所面对的文化身份困境,探讨了她们最终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打破东西文化二元对立的动态过程。
【作者单位】: 河南城建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著名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代表作喜福会(1989)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书一举获得了20多项文学奖,并连续九个多月获得《纽约时报》最畅销书榜单。小说讲述了从大陆移居到美国的四位传统女性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之间错综纷扰的母女关系和思想冲突。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2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张雪峰;;《普宁》之三重人格结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刘颖;;女性与自然的本源同构: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原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张苹;;贴近女性 关注社会——浅析德国女作家尤莉亚·弗兰克的创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7 顾晓莉;;两棵相对“枝疏叶稀”的大树——简谈於梨华早期两部长篇小说中的三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吕曼曼;王胜利;;人性的独白——《蝇王》与《黑暗的心》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韦朝晖;;《钢琴教师》的女性主义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王继敏;;论新诗语言的创造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玲;;沟通的力量——解读《喜福会》中的人物冲突与解决途径(英文)[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辛洁;;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J];知识经济;2010年08期

3 姜凌;;《喜福会》中的汉语(英文)[J];思想战线;2010年S2期

4 刘向辉;;母爱的冲突与回归——重读《喜福会》[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12期

5 欧阳灿灿;;从身体角度看《喜福会》中母女隔阂的形成与消解[J];长江学术;2012年02期

6 冯蕾;;《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J];名作欣赏;2013年02期

7 张尖;;《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J];名作欣赏;2013年05期

8 严丽霞;;从《喜福会》看中西面子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韦佳星;;从《喜福会》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J];考试周刊;2014年09期

10 邵莉;;读者眼中的《喜福会》民俗文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晓;;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湘南;横空出世《喜福会》[N];深圳商报;2001年

2 谢湘南;母女之间的奇瑰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郭爽;亚裔美国人: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阳;多重的交响—《喜福会》的对话解读[D];郑州大学;2015年

2 徐文艳;从目的论对比研究《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D];苏州大学;2015年

3 卢静;《喜福会》中民族中心主义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6 朱姝姝;基于文本探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阚雯;通向理解之路—《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身份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赵艳平;生存在夹缝中的人—《喜福会》的语言杂糅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刘怡;对峙与融合—论《喜福会》的叙事魅力[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10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210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6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