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
本文关键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 论文代写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以其快捷与便利为人们提供着图文并茂、声像并存的各种信息。人们不再依赖单一的文本形式(书本、报纸等)来获得信息。学生也不再单一论文联盟地通过书本和课堂听讲来获得知识,他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积累知识。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隋然,2002)以及丰富的信息源,有利于学生大量地获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协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于是,“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就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个人需求(陈坚林,2010:33)”。
正因为如此,计算机网络被引入到现代英语教学过程中,使英语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模态形式。英语课堂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的健康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陈坚林,2010:23)”。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各种音像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7)。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原本单一而又单调的书本教学,使多模态化教学方式成为可能。 论文代写
1 多模态化教学理论
多模态化指在一个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动中不同符号模态(semiotic mode)的混合体(Theo van Leeuwen,2005:160),同时也可以表示不同的符号资源(semiotic resource)被调动起来,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Baldry&Thibault,2006:21)。该理论主要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以韩礼德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人们传统习惯中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音乐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社会交流中已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文字符号一起形成一种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意义构建。
多模态化教学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来亲历教学活动,参与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资源,以及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手段,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兴趣(石锐,2010:140)。多模态教学结合了教材、文学作品、互联网、影视、音乐等的多模态特征,涉及了图像、色彩、声音、文字等多种模态或模态组合。
在多模态教学框架下,模态选择的重要参考是能否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凡能“为教学提供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能“为教学提供辅助条件”(张德禄,2009:15)的模式,都可作为教学的模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适当的情景和便利的条件。多种媒体的共同参与,是学生吸收课程信息,强化学习效果的良好途径。
作文
2 英美文学课程的特征及多模态化教学的可行性
2.1 英美文学课程的特征
2.1.1 情景性
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包括了英国和美国文学史、文学家及其作品的精选片段。无论是文学史、文学家,还是文学作品,均力图为读者描绘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读者在阅读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可以“看”到上帝为亚当和夏娃所建造的伊甸园,会走进王子哈姆雷特的宫殿,踏上鲁宾逊·克鲁索独居的小岛,也会看“老人”桑地亚哥捕获的那条无比巨大却被鲨鱼吃光了肉的马林鱼。这种画面感正是文学课程情景性的体现。
2.1.2 情节性
英美文学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都无不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阅读作品时,读者就如同漫步在英美文学的长河边,他们会觉得自己面前有一群鲜活的人物在完成着不同的使命或经历着千难万险:厮杀的英雄贝尔武夫;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浮士德;复仇王子哈姆雷特和因经不住诱惑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漂流者鲁宾逊·克鲁索、历险英雄格列佛、弃儿汤姆·琼斯、雾都孤儿奥立弗·特维斯特以及被社会摧残致死的苔丝等;在美国有沉睡二十年的瑞普·凡·温克尔,有小伙子布朗,还有无耐的“老人”和可叹的嘉莉妹妹等。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及其故事都蕴含着感人的情节。 代写论文
2.2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多模态化教学的可行性
无论是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还是所描绘的画面,在与画面中人物的语言相结合时,便赋予了作品以生命,使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生活感。这样,每一种文学文本都可以融合如声音、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种交流模态,使原有的单一文本模态多模态化。而计算机网络恰巧就能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具有声音、文字、图像,甚至不同的颜色和字体的多种模态,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文学课程达到语言、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的有机整合。
3 英美文学课程的多模态化教学构建
基于网络技术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是以课程自身的特点为基础,以多模态化教学理论为依据,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而进行的多模态辅助教学模式(见图1)。
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教师有必要为热衷于网络文化的学生提供与英美文学相关的学习网站与网址,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浏览与学习,并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因此,英美文学课程由原来单一的课堂讲授转换成“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网络学习为辅”的模式,教学呈现出三种主要模态,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依次为:文字模态、图像模态和声音模态。 毕业论文
3.1 文字模态
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文字模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文字模态包括教材文字、PPT课件中的文字、文学阅读(指学生网上完成任务性阅读)文字、文字撰写(指学生需要完成的文学评论性小论文、文学电影剧本改编等)。
3.2 图像模态
图像模态包括各类以图像显示服务文学课学习的资料,包括教师上传到局域网上的课程录像、网络PPT(课件中的图片、图画与截图)、文学电影(指由文学改编的电影),甚至是学生文学话剧表演(活的图像),此模态形式使文字模态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成为可能。
3.3 声音模态
声音模态以课堂教学PPT课件、网络PPT课件、课程录像、由文学改编的电影、以及学生文学话剧表演的录音为载体,使文字模态和图像模态更具生动性。
以上三种模态中,文字为主模态,负责提供重点信息,图像和声音为辅助模态,负责提供背景信息。尽管它们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但都是用以实现同一个宏观目的(张德禄,2010),即强化文学教学内容的交际目的。
4 英美文学课程的多模态化教学实践
在多模态教学前提下,尽管文字模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三种模态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建相同的英美文学语篇意义。在某一种情形之下图像模态和声音模态能够使文字模态的特征突出,而在另一种情景之下,文字模态也能够使图像模态和声音模态的特征突出(张德禄,2010)。 论文代写
下面我们以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教学作为实践范例,对三种模态教学的全过程加以展示。
4.1 文字模态
讲授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四个阶段时,以教材文字模态为主,并辅以PPT课件展示。课件中的文字模态始终起着解释引领的作用。例如,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阶段(The FirstPeriod[1590-1594]——Apprenticeship)的四部历史剧(HenryⅥ,Part Ⅰ,HenryⅥ,PartⅡ,HenryⅥ,PartⅢ,RichardⅢ)、四部喜剧(The Comedy of Errors,The Taming 0f the Shrew,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Love's Labour's Lost)、一部历史悲剧(Titus Andronicus)和一部爱情悲剧(Romeo and Juliet),都是以文字模态来展示的,因为只有文字模态才能清楚表述这些作品不同的时间分界及分类。在文字表述的同时,辅以图片、截图、视频等。作为背景的图像模态,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强调了文字所表达的含义,从而凸显了文字模态。同时,在同一张PPT中将声音通过课件中“自定义动画”功能来进行添加,使每一项文字或图像以某种具有撞击力的声音形式。如“风铃”、“打字声”进入PPT页面,连同视频截图中的配音,便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感官参与对文字模态的辨听。这时,图像模态和声音模态的辅助作用便加深了学生对文字模态的印象。
毕业论文网
作为课堂延伸的文学阅读,也是以文字模态为主的。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导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原著或在指定的校园网络平台进行下载阅读,以拓展文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学生要以小说原著为基础,在课程网络平台中“影视剧本”中下载并改编某一剧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以适合文学实践中的话剧表演。另外,作为教学延伸的实践,同样是以文字模态为主的。老师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对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的分析,教学生学写评析性的文学小论文。
4.2 图像模态
图像模态在课堂讲授或对文字模态进行图像展示时是辅助模态。但在课件的某一部分以图像为主的页面中,或是课程录像、网络视频、截图中,图像则处于主模态,文字模态和声音模态相应地成为辅助模态。例如,在讲述《罗密欧与茱丽叶》的PPT中,图2就占据了整个PPT页面,而文字则处于图片下方,只起到图片说明的作用。
同样,电影视频或截图(图3)也是以图像为主要模态,文字模态只是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下方的辅助模态,声音模态则是与画面人物语言同步的辅助模态。这时,文字模态因其解释作用而使图像模态凸显,声音模态因具同步性而使图像模态变得生动,同样起到了强化效果的作用。
图像的主模态作用还体现在学生的网络学习中。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观看课程录像、浏览网络课件,以巩固所学的教材内容。也可根据老师所设问题,在对某一作品进行研读的基础上,在老师建议的网站上观看由该作品改编的电影。例如,在研读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基础上,学生会被鼓励观看该电影的不同版本,比如1936年版、1954年版、1968年版、1996年版。让学生了解不同导演对作品解读的同时,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电影的图像模态便是对作品文字模态的诠释,与之同步的声音模态则是对图像模态的强化。
论文代写
图像模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话剧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根据文字的描述,将教室或小型舞台加以布景,再根据事先录制的台词加以表演。虽然表演是以文字模态为基础,偶尔场景的切换也需要提示板来完成,,但展示在观众(学生)面前的主要是图像模态(活的图像)。文字模态为图像模态提供了表演情境,而声音模态——事先的录音,则为表演提供了线索。
4.3 声音模态
声音模态始终负责提供背景信息。在PPT课件中,每一项文字或图片的进入或退出,都需要声音背景的提示,以强调每一项新信息的输入。在课程录像、电影视频中,声音是使画面中人物“活现”的保证。
然而,当学生将电影剧本按照场景、人物、背景等需要提前录音而后进行话剧表演的时候,话剧表演录音,即声音模态,配合着学生的肢体表演,成为主要模态。再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学生在教学平台中下载相关剧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编,再依照角色分配进行先期对话(台词)录音,根据剧情进行配乐,制作成可以现场播放的磁带或MP3格式。表演时,学生只需根据录音中的音乐情景进行表演、对话。这时,播放的声音主导着在场的每一位表演者,也主导着整个故事的发展,从而成为主要模态。相反,现场表演所用的分场景提示板(文字模态)和表演的整个场景(图像模态),则起到辅助作用。
论文代写
5 结语
与过去单一的教材文字模态相比,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辅助教学模式在利用机网络资源的同时,使各个模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提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模态资源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及触觉等多感官协同运作,进而使英美文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多模态教学模式中,文字模态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承担着其他模态不能替代的解释作用,同时又与声音模态、图像模态相互贯穿,相辅相成,使文字具有了生命力。这三种模态的相互依存所构成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能够补充原著所缺乏的画面感,填补学生感官空白,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强化原著作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纯文本的理解困难。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毕业论文网 毕业论文 论文网
本文关键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2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