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独创性为坐标的文学批评方法
本文关键词:以独创性为坐标的文学批评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批评理论 现当代作家 深层意蕴 文学知识 莫言 批评界 贾宝玉 当代文学批评 性理解 贾母
【摘要】:针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以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突破各种中西文化观念之"道"尚不自觉的问题,也基于中国文论有"变器"、"变道"传统但缺乏作家突破各种既定之"道"的文学性思维之局限,文学理论和批评界有必要建立以独创性为坐标的文学批评观念与方法;这种观念与方法在"理解作品"上,重在考察使作品独特意蕴产生的作品之"独特结构",避免提取和切割式的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分析作品"上重在研究作品中的人物、细节、情节、修辞等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促发了"独特结构"的生成,作品的表层意蕴和深层意蕴是如何形成的;在"评价作品"上则要求批评家将作品放在由自己的文学知识所建立的古今中外的文学空间中去甄别,并在同种类型、同种立意的作品中从重大的哲学性理解方面去比较其是否具备独创性。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式当代文学性理论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BZW008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于诗人的专利。《荷马史诗》的作者作为诗人应该-文学批评独创性尺度的提出 享有这样的特权,启示我们理解“创造”与“经典”的基本关系——“经典”是少数的,“创造”“文学独创性”是在人们的文学评价中存在的 也是少数的,多数人只是像艺术家那样在摹仿世用于把握一部作品具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储小燕;;儿童文学图画书的“格式塔”式阅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昌宗锋;;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译文读者主体性与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蔡爱春;喻立安;;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黎芷伶;;人生自是有情痴——从接受美学看鬼子《一根水做的绳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彦哲;韦华;;读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试谈毛泽东的接受美学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叶桐;;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4 伍雪菲;;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影视字幕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5 张道葵;;空白与接受——中西审美经验比较[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6 徐放鸣;李雍;;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家形象构建的三个问题[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沈秀琼;;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导读创新探讨----基于接受理论视角[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丽君;曹晓飞;;接受理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借鉴价值[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X;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郑颗颗;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小说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奋;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6期
2 刘俐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骆顺民,付崇国;批评理论与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型——以《文坛边上的搜索》为视点[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赵慧平;;开展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理论进程的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5 傅利;黄芙蓉;;回归文本审美的文学批评理论:评《文学独创性》[J];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02期
6 孔耕蕻;论理论的批评化——对文学研究中唯逻辑规范主义的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01期
7 龙云;;西方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功能类型及研究焦点[J];外国文学;2013年06期
8 潘冈;;文学的泛化——关于当前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对话[J];山花;2001年05期
9 萧成;从理性中心到语言中心——从南帆《文学的维度》看一种现代理论批评在中国的建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9期
10 黄茵 ,殷睿;上海举行的“90年代文学研讨会”略记[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森;;校园文学培养鲜活生命的本真[A];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成果——校园文学研究[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红;越南文学批评理论工作者代表团来陕访问[N];陕西日报;2007年
2 韩文鑫 中共党员;热望“重估”之后降临一个文学新时代[N];辽宁日报;2011年
3 杨光祖;文学还能更好些吗?[N];文学报;2012年
4 邱国红/译;为什么我要选择文学[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熊元义;当代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N];文艺报;2012年
6 张昊臣 李嘉璐;文学研究中的普遍性、差异性与融通性[N];文艺报;2013年
7 周思明;马克思文学批评理论的恒久魅力[N];河北日报;2011年
8 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马驰;对30年来文艺理论研究现状的一些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厦门大学 林丹娅;女性文学对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李永虎;审美的超越[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3 孙淑奇;文学体验论[D];辽宁大学;2009年
4 王长顺;生态学视野下的西汉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昱锟;文学活动中的微观媒介[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2 解德兰;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本土化建设的当代境况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徐轶群;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历时与共时的并存[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华君;魏晋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自然”思想[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杨祝媛;三十年代学院派批评空间的生成[D];辽宁大学;2009年
6 王晓媛;走出父权话语的樊篱[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慧;论詹姆逊的文学批评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8 何军;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的生成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9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谢晖晖;文学研究术语“文学范式”何以可能?[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66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26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