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精神、话语视角下的成长小说《紫色》研究
本文关键词:主体、精神、话语视角下的成长小说《紫色》研究 出处:《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展,文化融洽、碰撞、相互影响与渗透不可避免。文化研究作为一种高度语境化的研究活动,它要求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政治、民族等语境出发,对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做出解读。本期刊发的笔谈即是在跨文化视域下对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ming of Internet era, the speed and scop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are expanding, and cultural harmony, collision, interaction and infiltration are inevitable. As a highly contextualized research activity, cultural research calls for an interpretation of specific literary works or cultural phenomena from the specific social,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ethnic contexts. This issue is: in the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some cultural phenomena and literary works of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n order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科青年项目“文学语用视角下的爱丽丝·沃克成长小说研究”(14C026)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主体、权力、话语视角下《紫色》中的女性人物研究”(12542077)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紫色》是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的代表作,同时也是黑人文学中,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作,1983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该小说作为一部黑人女性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作品,描述了处在社会最底层,贫穷、未受过教育的黑人女性西丽的个人转变和自我实现过程。在和不幸抗争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都岚岚;;西方文论关键词 性别操演理论[J];外国文学;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元凤;;从母女形象看伍尔夫的女性价值观——读《达洛卫夫人》[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2 马春花;;口红政治、性别上海与暧昧现代性——评《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05期
3 钟标;;“性别操演”理论下《奥兰多》中主人公的跨性别身份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4 王楠;;从性别表演到文化批判: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政治伦理批评[J];妇女研究论丛;2015年02期
5 姜家君;傅小凡;;《金瓶梅》中的身体叙事与女性生存困境[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尹琴;;未来时空中的“寓言”书写——王小波小说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07期
7 李霜;;《蝇王》中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J];海外英语;2015年03期
8 杨晓岚;;解读刘呐鸥都市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9 冉凡敏;赵华;;《紫色》中家庭视角下的女性他者形象分析[J];学理论;2015年12期
10 孙婷婷;;朱迪斯·巴特勒的现代性自我身份书写[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鸿;论教师作为课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施海淑;巴特勒操演理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楠;习性:布尔迪厄实践理论路标[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姜海涛;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5 葛跃;德勒兹生成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唐开福;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的田野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坤;小学校长权力运作[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8 吕寿伟;从排斥到承认[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宁可;中国耽美小说中的男性同社会关系与男性气质[D];南开大学;2014年
10 武秀霞;同情性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雪琴;性别权力关系的颠覆[D];山西大学;2012年
2 江霞;被禁锢的性别:性别操演理论视角下《水手比利·巴德》的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李文霞;论《天使在美国》中的性别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阿达莱提·图尔荪;疏勒县巴仁乡打工妹的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转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5 孙闪;胡锦涛妇女思想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
6 吕冰;论《牧师的女儿》的逃离主题[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朱翠荣;译介视野下的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8 赵媛;耽美同人群体的性别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9 徐倩;性别幻影—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美学初探[D];苏州大学;2014年
10 蒋红怡;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国产宫斗剧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宋素凤;;《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激进性别政治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岳川;陈凤珍;;文化整体创新与中国经验的世界化——王岳川教授比较文化访谈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陆刚;;译语文化视域下的共性与个性[J];武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秦桂敏;;浅析丁肃清新散文的文化意蕴[J];小说评论;2011年S2期
4 廖思湄;;文学信息传播中的语言文化变异[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5 胡yN文;;试论西方文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J];理论导刊;2011年06期
6 沈新林;;近古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简评《文化视域中的近古文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6期
7 梁晓波;谭桔玲;;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式的束缚效应[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宋一苇;诗性、神圣性与人的无限敞开性——关于艺术与宗教的文化哲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9 王晓朝;文化视域与文化心态[J];浙江学刊;2002年06期
10 曲燕;;英汉翻译的语言文化对比维度[J];外语学刊;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玉兰;吴文峰;;运动队文化建设与运动员形象塑造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2 邵继成;;科技文化在反邪教斗争中的功能解构分析——文化视域下反邪教方式的探析[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打造精品力作 推进文化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洪霁;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吁求[N];文艺报;2013年
3 中共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市教育局局长 朱亚文;实现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互融贯通[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本报特约评论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宗教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叶小文;“文化中国”与“文化宗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 叶小文;增强宗教的文化性 建设“文化宗教”[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梁玖;跨文化视域比较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王咏梅 华跃;淮安: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学校文化[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淮仲;淮阴中学:让“传承光荣,追求卓越”成为精神支柱[N];江苏教育报;2009年
9 白长青 程义伟;一位学者的文化后院[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王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视域[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力波;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姣;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柯涛;创新型国家视野下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3 倪蓓;文化差异引起的汉英词义的非对应及其异化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陈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西文化融会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龙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不平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颖;文化视域中台湾电视女性形象建构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7 乔大勇;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8 荣秀秀;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樊超;跨文化视域下的语言文化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蒋艳丽;多重文化视域下的“姐妹情谊”书写[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6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46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