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丽末期文人郑梦周对屈原及其《思美人》的接受——以《思美人辞》为例
本文关键词:试析高丽末期文人郑梦周对屈原及其《思美人》的接受——以《思美人辞》为例 出处:《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丽末期 郑梦周 《思美人辞》 文化语境 特点
【摘要】:高丽末期,郑梦周的《思美人辞》标志着朝鲜文人开始用骚体写作汉文学作品。纵观郑梦周的一生,他的境遇与屈原十分相似,都是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没落王朝而坚定地选择了"殉节"这条路。为此,他们都留下了千古忠臣的美名。郑梦周在他的《思美人辞》里也鲜明地表现出希望君主能够尽快悔悟,采取贤明政策的迫切心情。二人相近的审美取向,体现出共处汉文化圈背景下的中韩文人文学价值取向的契合。这些必要因素都为屈原及其作品的接受做好了心理准备。
[Abstract]:In the late period of Koryo, Zheng Mengzhou's "ci of Beauty"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Korean literati writing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 Sao style. Throughout his life, Zheng Mengzhou's circumstances were very similar to qu Yuan's. Were determined to save the crumbling dynasty by choosing the path of martyrdom. For this reason. They all left a reputation of eternal loyalty. Zheng Mengzhou also clearly expressed his hope that the monarch would repent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adopt a wise policy. The two men had similar aesthetic orientations. These essential factors have made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s for the acceptance of qu Yuan and his works.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I312.507.2
【正文快照】: 郑梦周(1337—1392),字可达,号圃隐,初名梦兰,谥号文忠。其名得之于“庄周梦蝶”,其号取之于孔子“吾不知老圃”。《圃隐先生文集·诗卷序》高度评价了郑梦周的一生:“圃隐郑文忠公于高丽之季,天资粹美,学问精深。其为学也,以默识心歌为要,以践履躬行为体,性理之学,倡道东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朴永焕;屈原三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储小燕;;儿童文学图画书的“格式塔”式阅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昌宗锋;;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译文读者主体性与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蔡爱春;喻立安;;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黎芷伶;;人生自是有情痴——从接受美学看鬼子《一根水做的绳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彦哲;韦华;;读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试谈毛泽东的接受美学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叶桐;;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4 伍雪菲;;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影视字幕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5 张道葵;;空白与接受——中西审美经验比较[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6 徐放鸣;李雍;;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家形象构建的三个问题[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沈秀琼;;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导读创新探讨----基于接受理论视角[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丽君;曹晓飞;;接受理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借鉴价值[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4年
9 欧明俊;;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国文论的两轮[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X;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郑颗颗;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小说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翟雅玲;高丽末年恭愍、辛y懯逼诘娜宄肌C沃苎芯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77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7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