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本文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出处:《名作欣赏》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身份 伦理义务 自由意志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20世纪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及恐怖怪异的氛围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主义和艾米丽的性格悲剧是研究此短篇的两个主要着眼点。笔者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在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的双重压迫下,艾米丽恪守着自己的伦理义务。父亲的去世、荷默·伯隆的出现,让她终于有勇气反抗封建秩序、追寻自由意志。荷默的种种玩世不恭终于导致艾米丽精神防线的崩塌,也标志着追寻自由意志的彻底失败。艾米丽的生活从此走向了毁灭。
[Abstract]:"Rose for Emily"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American writer William Faulkner in 20th century. Its gripping plot development and creepy atmosphere have attracted generations of literary lovers. Data shows. Feminism and Emily's character tragedy are the two main focuses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tries to reinterpret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Under heavy pressure. Emily was committed to her ethical obligations. The death of her father, the appearance of Homer Bologne, gave her the courage to resist the feudal order. The pursuit of free will. Homer's cynicism finally led to the collapse of Emily's spiritual defense line, which also marked the complete failure of the pursuit of free will. Emily's life was thus destroyed.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出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擅长写“南方文学”,对“南方文艺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的眼球。艾米丽·格里尔森成长于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蔡云艳;;文学伦理学批评:内涵、目的以及范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4 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5 陆耀东;;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几个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1期
6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7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8 陈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文学伦理学批评[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华;论道教对《聊斋志异》艺术创作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李军宏;;点铁成金 化腐为奇——谈《聊斋志异》重构“本事”的史才[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3 李丽;;从“认同”到“背叛”——193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体式的多样化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瞿华兵;;20世纪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创作困境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刘爱萍;;外国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伦理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王真真;王菊丽;;对《小世界》写作技巧的现实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7 刘俊;;论《红字》中‘A’字与珠儿的矛盾性表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谢秋花;;婚姻是一种生存联盟——透视《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实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蓝菊;;关于《生死场》的一些质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李颖;解秀琴;;从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中看工业社会中的美国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梅珍;;哈姆雷特形象的伦理视角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伟生;;《涉江》“溆浦”研究平议[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问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肖建荣;;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初探[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成坚;;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当代北爱尔兰文化融合与反思[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静;;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归——从童话作品看王尔德的内在道德向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开红;;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幻灭——评嘉莉的道德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修树新;;从《紫色》中透视“善”的内涵[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玉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伦理思想及其矛盾困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梁波;城乡冲突:新时期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D];兰州大学;2011年
4 陈f^;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衍变: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6 林沙欧;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历时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孙晓文;“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革命书写[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方;《左传》文学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正;《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伦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会平;《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伦理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燕秀丽;近三十年中国儿童成长小说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苏琳;迟子建小说意象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吕惠;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贤蓉;论阿诺德·贝内特《克雷亨格》中的父子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7 孙亮;论约翰·高尔斯华绥《有产业的人》中三类福尔赛人的责任观[D];湘潭大学;2010年
8 潘晓燕;用生态伦理理论分析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丽;;艾米丽的悲剧人生——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4期
2 刘英;;回归抑或转向: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J];南开学报;2006年05期
3 张燕蓟;徐亚男;;“复印报刊资料”文学系列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南方文坛;2009年04期
4 程锡麟;析布思的小说伦理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程锡麟;试论布思的《小说修辞学》[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04期
6 张凤伟;;艾米丽: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生活的一面独特的镜子[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7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8 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9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6期
10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松林;[N];文艺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巍;;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J];群文天地;2011年18期
2 余美根;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乡土人情[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缪春旗;为了他眼中的“真实”——评福克纳《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主题及表现手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赵颖,徐莉华;话语和话语情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话语层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聂庆娟;范杰;;一曲美国南部文明的挽歌——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张冬梅;;玫瑰的扭曲与凋零——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色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7 洪增流;郝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赵婉清;;玫瑰的无声诉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艺术魅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刘毓敏;;再析艾米丽的悲剧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石子娟;;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王盈盈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玫瑰下的悲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陈璐;危机中政府救助体系应更强势[N];江苏科技报;2009年
3 江筱湖 编辑;一个典型女孩的非典型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安宁;平常日子[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李鹏翔;骑车送娃上学 满员能载6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6 赵瑜;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赵瑜;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N];文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敏;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修辞[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屈小铭;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D];辽宁大学;2012年
3 庄如新;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紫颜色》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的觉醒[D];辽宁大学;2011年
4 孙慧敏;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空间叙事[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文博;《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陈丽丽;艾米丽·迪金森作品中的“雌雄同体”理想[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陈斯;从关联理论视角解析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意象美[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8 刘毓敏;从认知语境的构建看文学作品的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欣欣;远古的回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田姗姗;《林中之死》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23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2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