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召唤解构理论的美学呈现

发布时间:2018-04-05 22:09

  本文选题:召唤结构 切入点:不确定性 出处:《语文建设》2015年24期


【摘要】:美国当代著名作家J.D塞林格在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时预设了大量的空白和否定,使作品意义具有多重不确定性。作品通过对虚伪的社会道德体系的质疑、反抗,表现了主人公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该小说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佳作,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文中隐含的召唤结构,即:以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召唤读者的积极参与,实现对作品的重新建构和想象性创造。
[Abstract]:J. D. Salinger, a famous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presupposes a large number of blanks and negation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which makes the meaning of the works uncertain.Through questioning and resisting the hypocritical social moral system, the works show the hero's desire and pursuit for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The reason why the novel has become a household name is largely due to the implied summoning structure in the text, that is, to use an open structure to summon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readers and to realize the reconstruction and imaginative creation of the works.
【作者单位】: 乐山师范学院;
【基金】:乐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S1270)研究成果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邴照宇;;管窥《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召唤结构[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03期

2 王长俊;“召唤结构”分析——兼谈诗歌释义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3 沈健;论诗歌的召唤结构[J];湖州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4 成远镜;作为召唤结构的典型的特殊性[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5 李通;;召唤结构理论及其阅读教学运用[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3期

6 陈玉秀;;召唤结构与话语蕴藉对诗文解读的影响——《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词多解[J];学理论;2010年13期

7 杨泉良;;语文课程标准“召唤结构”对应的几种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1期

8 翟大炳;;读出新意与“召唤结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徐牧;董广;;召唤结构:另一种陌生化美学[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年04期

10 林一民;艺术品的内在魅力来自何方─—谈文本的召唤结构[J];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林蕙;“这不是一只烟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红英;《第二层皮》的召唤结构解读[D];兰州大学;2012年

2 董志铭;秩序的中断与召唤结构的空白点之比较[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3 魏泓;文学的召唤结构和其翻译中的再创造[D];安徽大学;2006年

4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鲁艳芬;探索召唤结构对广告图形设计的影响[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孙权芳;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的合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16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716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