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中的空间结构
本文选题:空间结构 + 时空体 ; 参考:《海外英语》2015年16期
【摘要】:该文应用加布里尔·左伦的空间叙述理论,分析麦克尤恩小说《阿姆斯特丹》中的空间结构。该空间结构从纵向上分为三个层面,即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文本空间。在地志空间层面上,小说对具体地理位置和环境的描写较为简略和模糊,但总体上,所给的地志空间足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且具有自身特点。在空间体层面,小说中事物和人物均可区分动态与静态。动态的事物包括异装照片,契约字条和讽刺明信片三类。对于人物而言,动态和静态是相对的,在小说中同一人物的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在文本空间中,小说中唯一的倒叙出现在两位主人公最激烈的一次冲突中,十分有利的制造了悬念。此外,小说还有其他空间结构上的特点。电话对话和节目转播多次将处于不同物理环境中的人物并置到同一行动域中,使行文节奏加快,而文笔简练。阿姆斯特丹作为少数允许安乐死的城市之一,被选为小说结尾处的地点,是作为力量场使故事情节得以实现。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Gabriel Zorn's space narrative theory,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Mceuen's novels in Amsterdam. The < > from the vertical space structure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namely, a space space space space. In the space of a text level, description of the specific geographic position and environment is more simple and vague, but overall, the geography space is suffici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readers, and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pace level, the novel things and people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dynamic and static dynamic. Things including cross dress photos, postcards and satire contract note three categories. For the character, dynamic and static is relative. In the novel the same characters in the state is changing. In the text space, only appeared in a flashback in the novel the most intense conflict of the two protagonists, made a very favorable Suspense. In addition, there are other features of novel space structure. The phone conversation and broadcast repeatedly in different phys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s in juxtaposition to the same action domain, to make the language rhythm, and concise. Amsterdam as a city to allow euthanasia, was chosen as the site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as a force field to make the story can be achieved.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桂荣;;《阿姆斯特丹》中失落的共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2 申丹;叙事学[J];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3 尚必武;;叙事学研究的新发展——戴维·赫尔曼访谈录[J];外国文学;2009年05期
4 孙银娣;;伊恩·麦克尤恩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3年06期
5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罗媛;;中国伊恩·麦克尤恩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年3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皓;《织成》与《项链》的叙事解读与比较[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2 孙媛;刘晓华;;《达·芬奇密码》的叙事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张华伟;;从小说的叙事性评析《傲慢与偏见》[J];长城;2010年08期
4 刘静;浅论小说叙事视角的三种类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5 王虹;;叙事的两条共生藤蔓——图文小说叙事特点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葛红兵;许峰;;文化产业振兴、新媒介热升温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2009年文艺理论批评的三个热点问题[J];当代文坛;2010年01期
7 韩益睿;;国内叙事学研究的后经典倾向[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杨家勤;薛婷婷;;演讲修辞叙事结构策略探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徐蔚;;叙述的转换与互动——论《茶花女》不同艺术媒介的改编[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02期
10 尚必武;;后经典叙事学的第二阶段:命题与动向[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朴圭玉;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薛朝凤;法制新闻话语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杨家勤;英语演讲修辞性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谭佳;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梅美莲;小说交际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金花子;中韩电视剧叙事文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秀娟;从叙事学角度看古代叙事诗的英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晓红;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叙事技巧[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柳明;解读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叙事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荣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时间和空间[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静妮;^~米绘本叙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田露露;《洪堡的礼物》中叙事空间的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10 任黎明;小说语言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桂荣;;《阿姆斯特丹》中失落的共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2 程世波;;批评理论的空间转向——论戴维·哈维对空间问题的探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张和龙;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4 程心;;“时间中的孩子”和想象中的童年——兼谈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5 舒奇志;;主体的欲望与迷思——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时间中的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6 周艺;;自然和人性的较量——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日光》[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1期
7 邱枫;;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J];外国文学;2007年01期
8 陈榕;;历史小说的原罪和救赎——解析麦克尤恩《赎罪》的元小说结尾[J];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9 王悦;;析麦克尤恩《立体几何》:不可靠叙述的生成与阐释[J];外国文学;2010年01期
10 蓝纯;伊恩·麦克尤恩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戴丽;;从空间层面看日语中的动物谚语及其汉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汤楚荻;王承慧;;民国时期南京住房保障制度、机制及其空间[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宋圭武;人才为何会墙内开花墙外红?[N];海南日报;2008年
2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叶文虎;新的“文明转折”序幕已悄然拉开[N];北京日报;2010年
3 中共韶关市委党校教授 欧阳建国;三层面五维度构建宜居韶关[N];韶关日报;2011年
,本文编号:1748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74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