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祥添金山系列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本文选题:叶祥添 + 《金山系列》 ; 参考:《温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美国著名华裔作家叶祥添创作了《金山系列》小说,,共9部,即《蛇之子》、《山光》、《龙门》、《叛徒》、《龙翼》、《龙路》、《鹰之子》、《海玻璃》和《偷心》。作品讲述了1840年至今华人移民的背景以及移民至美国的历程。本论文以比较文学的形象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叶祥添金山系列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本文试图研究叶祥添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及中国文化的建构。叶祥添试图打破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以及致力于建构中国文化。本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作者生平,文学作品及金山小说系列内容,并综述国内外与叶祥添作品相关的研究,同时,简要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第二章分析中国文化的形象。为了寻找中国文化,作者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唐人街文化,不仅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拒绝,接受和融合,并且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失去和延续。第三章研究叶祥添建构中国人形象,打破刻板印象。最后一部分集中阐述中国和美国两国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促使文化融合,进而达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叶祥添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少年儿童的期望及对未来世界的希望,希望从儿童这一群体开始就培养多元文化意识的建构以促使文化融合,进而促进世界和谐。
[Abstract]:Ye Xiangtian,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of Chinese descent, has written nine novels, namely, the son of the Snake, the Mountain Light, the Dragon Gate, the traitor, the Dragon Wing, the Dragon Road, the Eagle, the Sea Glass and the Heart stealing. The work tells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1840 and the course of 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age of China in Ye Xiangtian's series of novel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image of Chine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Ye Xiangtian's works. Ye tries to break American stereotypes about Chinese and to build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author's life, literary works and Jinshan novel series, and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related to Ye Xiangtian's works. At the same time, i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mage scienc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image of Chi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find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 studi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atown culture,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his rejection, acceptance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shows the loss and continu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Ye Xiangtian's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mage and breaks the stereotype. The last part focuses on the possibilit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w to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people. Through the study, the author finds that Ye Xiangtian expresses his expectations for children and hopes for the future world in his works, hoping to foster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group of children in order to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thus promote the harmony of the world.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亳;;浅谈中国文化在设计上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年17期
2 李建军;;1993—1994:中国文化走下圣坛[J];决策与信息;1995年02期
3 张振辉;;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卜弥格——《明王朝的最后特使——卜弥格传》一书中译者的话[J];东欧;1995年04期
4 张洁;;来自韩国的中国大学博士[J];对外大传播;1998年05期
5 刁生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走向[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刘文辉;试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栾边;52扇敞亮的窗[J];中外文化交流;2002年01期
8 吴瑞霞;对研究中国文化艺术思维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9 汤一介;;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民主;2002年10期
10 韩明欣;;试谈开放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Justin O'Connor;;创造力,创意产业与中国的现代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2 欧阳有旺;;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化竞争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石国贞;;论国际化趋势下提升大中华认同感的现实依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林炜双;孙李银;李明子;赵嘉颀;梁桑;刘霓;高腾;景怀斌;;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与形成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The Alliance of Traditional Confucius Values an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A Youth Perspective[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7 岳晓东;;幽默风格、气质乐观、心理健康:493名广州、香港、澳门大学生的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翟双;杨莉萍;;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罗多弼;;道与智慧:人性、自由与尊严(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中国文化的“礼”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欣文;《中国文化年鉴》(2005)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梁秋克;《中国文化年鉴》新一轮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李大伦;漫谈中国文化[N];郴州日报;2006年
5 卞毓方;一位文化老人的“和谐观”[N];人民日报;2007年
6 蒙木(书评人);中国文化的读本?[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宋冰;中国文化年:让世界感受中国魅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商报记者 任志茜;张大春:重新识字,钻进中国文化的酱缸[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张海晏;中国文化“和”的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10 秦风邋毛毛;劲草更兼疾风[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述蓉;族裔与生态:路易斯·厄德里克“北达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周怡;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加拿大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严又萍;族裔性及其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丽艳;多克托罗小说犹太主题的发展轨迹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杨永春;当代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中的身份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9 陈英;毁灭、建构与超越:苏珊·桑塔格虚构作品中死亡疾病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周洁;安·达菲诗歌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秀丽;叶祥添金山系列小说中的中国形象[D];温州大学;2013年
2 樊苡辰;亚裔文学中中国文化的延续与断裂—《女勇士》与《吃碗茶》文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丹;解析《骨》中的逃避主义[D];辽宁大学;2011年
4 朱晓东;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徐梁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D];浙江大学;2008年
6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董利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成茜;中国文化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D];重庆大学;2007年
9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06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806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