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密室中的旅行》的元小说策略及其主题意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8-05-25 23:01

  本文选题:元小说 + 叙事技巧 ; 参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保罗·奥斯特是当今美国文坛久负盛名的作家。作为一位后现代主义作家,奥斯特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展示了实验主义的后现代写作手法。这种风格也在本文所要讨论的文本《密室中的旅行》中得到完美体现。作为一部元小说,《密室中的旅行》融合了多种元小说叙事技巧,包括嵌套叙事结构、作者闯入、戏仿传统侦探小说模式和跨界角色的运用。通过这些叙事技巧,奥斯特在该小说中表达了他对文本、现实和身份的不确定性的探索。这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本文的引入部分。在该章节中对作者保罗·奥斯特和文本《密室中的旅行》进行了相关介绍,对过去关于这部小说的文献进行综述,也提出了这篇论文的中心观点和研究问题。第二章是理论介绍部分。该章对元小说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介绍了相关的元小说叙事策略。元小说的基本原则就是框架的不断建立和不断打破。广义的叙事策略主要包括露迹和戏仿。第三章是对《密室中的旅行》中的具体元小说叙事手法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中国套盒式结构的运用将小说分成了三个叙事空间,角色在空间内的任意穿梭颠覆了读者对真实的认知;其次,叙事者不断对叙事过程进行干扰和任意评论,这暴露了小说的创作过程及其虚构性;再次,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从侦探、破案过程和结果等三个方面,颠覆了传统侦探模式,使读者期待不断受挫;最后,奥斯特将他之前小说中的人物聚集到这部作品中,用跨界的方式说明在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身份认同障碍。第四章从两个方面对小说的主题意义进行阐释。一是虚构和现实的模糊界限;一是身份的认同障碍以及自我缺失。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对文本、现实和身份的不确定性的思考和探索。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对本文的观点进行了重申。奥斯特将各种元小说因素成功融入《密室中的旅行》,传达出他对后现代文本、现实和身份的不确定性的思考。
[Abstract]:Paul Oster is a famous writer in American literary circles. As a post-modernist writer, Oster showed a lot of experimentalism in his works. This style is also perfectly reflected in the text, Travel in the Chamber of Secret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As a metafiction, "Travel in the Chamber of Secrets" combines a variet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cluding nested narrative structure, author's intrusion, parody of the traditional detective novel model and the use of transborder characters. Through these narrative techniques, Oster expresses his exploration of the uncertainty of text, reality and identity in the novel.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of this paper.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Paul Oster and the text "Travel in the Chamber of Secrets" are introduced. The literature on this novel is summarized, and the central point of view and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is paper are also put forward.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definition of metafiction and introduces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metaficti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etafiction is the continuous establishment and breaking of the frame. The broad narrative strategy mainly includes revealing and parody. The third chapter i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metafiction in Travel in Chamber of Secrets. First of all, the use of Chinese box structure divides the novel into three narrative spaces, and the character's arbitrary shuttle in the space subverts the reader's cognition of reality; secondly, the narrator constantly interferes with the narrative process and comments arbitrarily. This exposes the process of fiction and its hypocrisy. Thirdly, the parody of the traditional detective novel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detective model from three aspects: detective, case solving process and result. Oster gathers the characters of his previous novels in this work to illustrate the barriers of identity in postmodern society in a cross-border way. Chapter four explains the theme of the novel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he vague boundary between fiction and reality, the other is identity barrier and self-deficiency. All these reflect the author's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n the uncertainty of text, reality and identity.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the point of view is reiterated. Oster successfully integrates various elements of metafiction into "Travel in the Chamber of Secrets", which conveys his thoughts on the uncertainty of postmodern texts, reality and identity.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彬;女作家小说中叙事距离的模糊性[J];当代文坛;2003年01期

2 刘伟林;;坚硬的事物与生存的经验——对安然小说的一种解读[J];创作评谭;2003年05期

3 李祖德;小说、战争与历史——有关“抗战小说”中的个人、家族与民族国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4期

4 陈慧娟;近年“文革”题材小说的叙事转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1期

5 耿占春;叙事:从神话到小说[J];人文杂志;2005年02期

6 徐张杰;;当前小说“求缺”刍议[J];理论月刊;2006年08期

7 李建军;;祝福感与小说的伦理境界[J];小说评论;2006年04期

8 王智勇;刘建惠;;“破镜重圆”的“情”与“伤”——简评笛安的小说创作[J];创作评谭;2007年06期

9 肖敏;;文革小说的神谕话语功能[J];文学前沿;2008年02期

10 易晓艳;;《色戒》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比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向明;;民间信仰与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赵炎秋;;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提纲)[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斯炎伟;;从“重意义的故事”到“重意味的形式”——论新时期以来小说的叙事革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李洲良;;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徐德明;;都市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小说(论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世君;;中西小说叙事的时空意识[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7 陈力君;;国家意志的叙事焦虑——解读“十七年”小说中的“引路人”形象[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8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李明彦;;周文小说创作的意识维度[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星虎;;贵州小说叙事的民族民间文化表达[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梅卓小说集《麝香之爱》研讨会发言摘要[N];青海日报;2008年

2 吴长青;小说叙事的边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贾娜 刘洋;我关心的是小说的趣味[N];检察日报;2013年

4 王达敏;文学边缘化之后的安徽小说[N];安徽日报;2003年

5 本版编辑邋陈建功 雷达 李建军 蒋子龙 吴秉杰 滕云 何西来 木弓 夏康达 孟繁华 施战军 白烨 王干 牛玉秋 藏策;“王松小说创作研讨会”发言摘要[N];文艺报;2008年

6 邓毅;小说叙事与民间原生态呈现[N];文艺报;2012年

7 饶翔;作为美学空间的小城镇——对张楚小说的一种解读[N];文艺报;2013年

8 陈骏涛 马相武;现实主义仍将是小说创作的主潮[N];文艺报;2005年

9 徐德明;“乡下人进城”小说的生命图景[N];文艺报;2006年

10 朱霄华;叙事的艺术[N];云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胜;“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一军;农民工小说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易华;小说叙事动力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4 崔颖;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D];山东大学;2008年

5 金月淑;韩国新小说叙事模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6 尹莹;小说中的重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带兄;当代蒙古族汉语小说创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可可;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杨永明;士者何为[D];武汉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锴;林语堂小说叙事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光宝;“十七年”小说中的身体书写[D];河北大学;2011年

3 邵振玲;“十七年”农村现实题材小说的叙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龙建平;反腐小说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红霞;新时期蒙古族小说叙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刁栋林;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说叙事中的“空间”[D];暨南大学;2006年

7 刘艳;中国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叙事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钟钛申;陶然小说中“南来身份”与“香港身份”的双重变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韩冰;论八九十年代小说的电视剧改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敏;乡土移民小说的苦难叙事[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34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34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8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