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无法逃脱的隐形束缚—圆形监狱和规训权利理论视域中的《他们》

发布时间:2018-06-21 13:54

  本文选题: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 规训权利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女福克纳”。欧茨在长篇小说《他们》中,描写了从1937年至1967年间,生活在底特律的朱尔斯一家人的艰难命运沉浮。 小说主要围绕朱尔斯和莫琳两位主人公展开,刻画了他们艰难坎坷的人生历程。作为美国下层人民,他们无法逃脱底特律这个“圆形监狱”,以及无处不在的规训权利的制约。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和规训权利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主人公所遇到的困难和经历的心理上的隐形折磨。无论“他们”这一阶层的人如何努力,都无法逃脱这些束缚,因此连续不断产生的暴力、扭曲的人格和不断遭受挫折却又不断进行的反抗,是圆形监狱和规训权利带给“他们”的不可逃离的命运,同时也是“他们”对这种束缚进行的不懈抗争。本文将运用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和规训权力理论对《他们》进行解读,以期找到《他们》的悲剧根源,从而获得对小说更深入的解读。
[Abstract]:Joyce Carol Oatesco (1938-1938)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ale writer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which is known as "female Faulkner". In his novel, they, Oates describes the difficult fate of the Jules who lived in Detroit between 1937 and 1967. The novel mainly revolves around Jules and Maureen, depicting their difficult and bumpy life course. As lower-class Americans, they cannot escape Detroit's "circle prison" and the ubiquitous discipline power. Foucault's circular prison theory and discipline right theory can explain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protagonist and the psychological invisibility torment experienced by the protagonist. No matter how hard the "they" class tries, they cannot escape these restraints, resulting in continuous violence, distorted personality, and constant frustration and constant resistance, It is the circle prison and the right to discipline that bring them an inescapable fate, as well as their unremitting struggle against this bondage. This paper will use Foucault's circular prison theory and discipline power theory to interpret "them"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tragic root of "them" and to get a deep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vel.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冬梅;反思科学知识权力学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帕特里克·富尔赖,李二仕;从肉体到身躯再到主体:电影话语的形体存在(下)[J];世界电影;2003年05期

3 杜爱民;在安康和汉水的上游[J];读书;1999年06期

4 D.埃利夫塞里奥蒂斯,赵晓力;录像诗学:技术、美学、政治[J];世界电影;1998年01期

5 任鸿杰;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02期

6 张诗蒂;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的动态平衡[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王岳川;福科:权力话语与文化理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8 王苹,张建颖;《使女的故事》中的权力和抵抗[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邹吉忠;经济理性、生产制度与现代权力的本质——福柯现代性思想初探[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10 陈喜辉;“人之死”的路径与归宿:福柯与庄子的比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Rallying Social Capital for Better Historic Preservation[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专栏·名家 刘仁文;建筑与法治[N];检察日报;2010年

2 刘宏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当代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特征和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建萍;英汉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丹丹;无法逃脱的隐形束缚—圆形监狱和规训权利理论视域中的《他们》[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曹建锋;论《一九八四》中的圆形监狱型社会及异托邦[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郭文雯;权力的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周行椿;正义掩盖下的权力—对《比利·巴德》的福柯式解读[D];南昌大学;2007年

5 左壮;维多利亚时代的圆形监狱[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梁婷;“圆形监狱”的隐喻[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阳娅琦;规训权利——从福柯的权利理论视角解读电影《富中克的救赎》[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8 陈超霞;福柯权力理论视野下的《基辅怨》解读[D];河南大学;2010年

9 彭苗苗;规训与自由[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杨华华;学校规训话语的批判人种志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48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48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6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