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法国文学中的海洋意象
[Abstract]:The sea is unfathomable, but it is beautiful and colorful. It inspires the rich imagination of all kinds of writers throughout the ages and becomes the source of their inspir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ocean was the aesthetic object of human literature, and French marine literature did not begin to rise until the Middle Ages. Since then, the sea has provided French writers with space for imagination, giving them endless creative inspiration. The sea symbolizes the vast and powerful space, and the ruthless and omnipotent power. For a long time it was viewed as a hostile and dangerous existence: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lacked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used the sea as a sign of God's anger and an abyss full of monsters; In the Middle Ages, people began to understand the sea, ocean navigation increased, but storms and sea monsters still everywhere, haunting people, Renaissance writers through their works to show the progress of geography and navigation, but in the hearts of people, The oceans are still unfathomable.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minds of the entire continent were cast into the melting pot and forg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lite, and in this period of history, French marine literature flourished-from Mishley to Hugo, from Baudelaire to Verne, writers began to look at the ocean in a different light: the sea no longer existed as a power of dissent. The author reflects the thoughts and beliefs of himself or the whole human being through the sea, and the ocean becomes the symbol of the human spirit. This paper regards the ocean as a literary aesthetic image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ocean image in French literatu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human beings' continuous efforts to understand and conquer the sea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human exist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sea, the evolution of aesthetic and ethical concepts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5.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外文学》1991年目录[J];国外文学;1991年04期
2 王泽龙;略论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特征[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3 黄传根;;法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刘成富;;法国文学与哲学合流现象之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5 余中先;;2007年法国文学奖作品简介[J];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01期
6 师杰;;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中、法文学的互动影响[J];文教资料;2009年02期
7 陈占元;圣狄舒贝里和他的《夜航》[J];国外文学;1984年01期
8 于沛;法国文学社会学纵观[J];法国研究;1987年02期
9 亨利·佩雷;何英;;法国文学一瞥——(文学讲座之二)[J];世界文化;1987年01期
10 亨利·佩雷;赵益;;法国文学一瞥(文学讲座之三)[J];世界文化;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云波;;沈宝基诗选[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2 佘协斌;;诗坛任纵横 青山留诗魂——纪念著名诗人兼翻译家沈宝基先生逝世两周年[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3 卞亦;梁李;邹燕;;法国诗人与中国[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4 葛夫平;;简论北京中法大学[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5 程亚林;;四海之内有兄弟——记《水浒》法译者雅克·达斯先生[A];水浒争鸣(第五辑)[C];1987年
6 李雪;;人与“绝对”的较量——戈麦用诗歌与人生演绎死亡[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祝菊贤;;论魏晋南朝诗歌宣叙意象的美学特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8 刘新文;;笛子类的意象在北宋诗词名篇中的作用[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秀泉;;意象疗法治验实例[A];二零零四年度全国精神病专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郭英珍;;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中先(《世界文学》主编);寻找真实的自我[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董纯;法国文学奖势不可挡——迈向“民主化”?[N];文艺报;2004年
3 张文英;呕心沥血的《法国文学简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世界文学》主编 余中先;不太景气的法国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胡小跃;2004年法国文学大奖揭开序幕[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石一宁;这些作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N];文艺报;2005年
7 董纯;2006年法国文学大奖揭晓[N];文艺报;2006年
8 记者 施晨露;贾樟柯获颁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N];解放日报;2009年
9 何农;戴思杰新书问鼎法国文学大奖“疯狂的喜剧”赢得费米娜奖本报巴黎专访戴思杰[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胡小跃;2001年法国文学大奖春华秋实 笑骂由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建华;晚清民初的法国文学接受[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韩水仙;小说与启蒙—1750~1789法国小说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王西强;曾朴、曾虚白父子及“真美善作家群”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D];苏州大学;2004年
7 李明;“医者意也”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9 鲁杰;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李耿晖;二元人群 生存境遇与香港视野[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媛;20世纪前法国文学中的海洋意象[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徐淑君;意识形态与诗学对翻译选材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王华青;李健吾戏剧创作与法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榕;从福列与德彪西看法国艺术歌曲[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伟;论李R既恕洞蟛ā啡壳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6 吴舜华;孽海情天 会通中西[D];暨南大学;2007年
7 张丽;福雷、德彪西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艺术特色比较及演唱处理[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8 王丽华;隋唐海洋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段妍;论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吉普赛人形象[D];河北大学;2013年
10 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86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28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