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之死的生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5 22:46
【摘要】:阿瑟·米勒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剧作家之一,是美国五十年代剧坛的扛鼎者。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被公认为美国战后戏剧杰作,曾经荣获普利策等重大戏剧奖项,现已成为美国戏剧乃至世界戏剧的经典。在这部剧作中,阿瑟·米勒用娴熟的戏剧技巧在舞台上重现了一位年逾七旬的老推销员威利·洛曼追求梦想未果而自杀身亡的悲剧。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其进行了分析解读,其中尤以对剧中人物的悲剧性和“美国梦”破灭的研究最为突出。 论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选择自杀的原因加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自然生态的严重恶化,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严重失衡,都决定了威利对美国梦的执着追求注定是一场徒劳,他最终选择自杀在所难免。威利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疏离,人际关系的恶化以及人性物化和异化等种种生态失衡的牺牲品。 论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介绍了阿瑟·米勒的生平,剧本《推销员之死》的情节和该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正文包括四章。 第一章是理论框架。该部分首先对生态理论的概念、发展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然后介绍了论文所依托的鲁枢元先生的生态三分法: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第二章从自然生态角度分析剧中主人公威利之死。与自然的分离,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使得威利像被关在“盒子”里的动物一样,无法接触自然并欣赏自然的美景,终日倍感窒息,惶恐不安。 第三章从社会生态角度分析剧中主人公威利之死。“好人缘”的处世理念,自恋心态,问题重重的婚姻,以及对孩子不当的家庭教育都令他感到事与愿违、世事难料、人生无着。 第四章从精神生态角度分析剧中主人公威利之死。高度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不仅使人与自然日渐疏离,人际关系岌岌可危,也使人的天性逐渐异化、物化。成功和财富变成了人们疯狂追求的对象,以至于善良的人性与人类渐行渐远。 最后是全文的结语。日趋严重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冷酷无情的社会环境以及日益严重的个人精神状态的失衡,使为实现人生理想并且身体力行地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忘我工作的威利最终选择了自杀,离开了这个曾令他痴迷和疯狂,同时又令他痛苦和绝望的世界。他虽然来自社会底层,是一个小人物,但他的死为整个人类敲响了警钟,令我们感到非常震撼。生命是美好的,为了人类生命的延续和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星球的和谐,我们人类不应该再唯我独尊,迷失在欲望和财富的泥潭,而应该彻底放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只有这样,人生才能多一些快乐,少一些威利那样的悲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喜;《推销员之死》:“美国梦”的悲歌[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7期

2 朱新福;现实、幻想、回忆——谈《推销员之死》的表现手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江永霞;现实的梦境——《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感悟[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乔青水;“突转”和“发现”在剧情中的应用——来自《推销员之死》情节的剖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李蓉;重读《推销员之死》[J];四川戏剧;2005年03期

6 郭岩,张颖;旧梦终结 新梦诞生——探析《推销员之死》的悲剧魅力[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2期

7 刘瑞敏;;《推销员之死》中的美国社会[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吴礼敬;;“左右为巫难”——从《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谈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王抒飞;冯锐;;“美国梦”的悲剧——《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推销员之死》比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王星;;《推销员之死》中的理想主义[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玲林;;论《推销员之死》中烟消云散的“谎言”[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卢秋平;赵淑芳;;论《推销员之死》中洛曼悲剧命运的原因[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蕾;;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悲剧思想[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叶廷芳;《推销员之死》及其复排[N];北京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刘淼;《推销员之死》的中国缘分[N];中国文化报;2012年

3 康慨;不存在的儿子[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瑶;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卢焱;《推销员之死》[D];安徽大学;2006年

3 刘佳;对《推销员之死》中对白的语用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菲;欲望与恐惧—从心理分析角度洞悉《推销员之死》中普通人的心灵[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郑宝玲;探索《推销员之死》中的困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胡娜;从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与技巧[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闵敏;《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中的“替罪羊”[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振红;顺应论视角下对英若诚戏剧译作《推销员之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刘慧;《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素凤;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美[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4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334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b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