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群山淡景》中的族裔身份建构
[Abstract]: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the theory of identity holds that ethnic identity is a non-essentialist, decentralized process of discourse practice and a dynamic, ongoing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From this perspective, Japanese-American British writer Ishihiko Ishihiro can be regarded as the author's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his ethnic identity. By criticizing the essentialist national prejudice, subverting the national mythology of "the other in the East", and constructing a "non-real" Japanese image, Ishikuroshio tries to pursue a dynamic, The postmodern 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ed through discourse practice.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RW2013-14)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3 刘艺菲;;剥离“常识”的果壳——解读《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伍鹏;;精英文化如何走向大众——从《于丹,为大众找回了孔子》说开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刘华;;浅析中国英语词汇层面上的文化身份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姚丽;;地方戏与现代文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7 阎敏;韩静;;论李碧华《霸王别姬》隐含的三层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8 郑晓红;;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王晶;;论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中的移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马艳霞;庄勇;;促进贵州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对策初探——基于社会科学管理的视角[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4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徐惠娴;符号学视域下的《华尔街日报》中英文网站报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蒋小平;药品广告对健康消费神话的建构[D];湘潭大学;2010年
8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9 余颖;网络传播中的草根新闻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双如;;族裔、文化身份追寻中的超越与传承——从任璧莲的《爱妾》说起[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王卓;;边缘地带的先锋:美国族裔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J];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6期
3 ;菲律宾国父黎刹族裔首次回乡谒祖[J];八桂侨史;1999年02期
4 张琼;;稽远钩沉 意义深长——维尔纳·索勒斯关于美国族裔文学与美国文化研究的讲座[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4期
5 朱全红;“9·11”之后的美国族裔群体与外交政策[J];南都学坛;2004年05期
6 陶家俊;;现代性的后殖民批判——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认同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陈广兴;;“真实”的谎言——从《抹除》看美国族裔文学的困境[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9 华莹;;《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10 彭卓丽;曾艳钰;;从族裔散居角度看华特·莫斯里《黑人贝蒂》中的文化融合[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施琳;马迎雪;;当前美国的族裔冲突及其多样化应对机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杜枫;李志刚;;中国城市的非洲族裔区经济:以广园西路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 泓;美国的族裔格局与族裔政策刍议[N];学习时报;2005年
2 施琳 马迎雪;美国是如何处理族裔冲突的[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一娴;正确对待族裔身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王悠然 编译;新西兰族裔间不平等状况加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施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美国人的族裔观[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田建明;回避“民族”的美国民族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高原;糖尿病高发族裔祸首并非遗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刘力达;法兰西:“隐性”的民族与“显性”的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赵琼;谁动了我的课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华媒吁联手抗争“逆向歧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爱民;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远;散居族裔对原居国外交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2 郑毅;散居族裔批评视域下的《梦娜在希望之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赵明利;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族裔身份:任碧莲作品《爱妻》的多元文化解读[D];厦门大学;2007年
5 叶珍;非白人文学母女写作中的族裔文化认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嫣然;挣脱族裔枷锁 展现多元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屈郡;价值转变、中心消解和成功皈依[D];武汉大学;2006年
8 彭薇;主人公身份的回归[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谢燕燕;族裔内外的探寻[D];厦门大学;2009年
10 章晶;从父辈到子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50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45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