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柯莱特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08 16:08
【摘要】:野孩子克萝蒂娜、流浪女伶勒内、金发爱神蕾雅、大母神茜多,一度人生,四度绽放,这便是茜多妮·加布丽艾尔·柯莱特(Sidonie Gabrielle Colette),“美好时代”既自由又受束缚的传奇女性。20世纪的欧洲,妇女运动风生水起,而在处于欧洲中心的法国,柯莱特“以身作墨”的女性书写也刚刚开始:她是演员、舞女,大方在红磨坊的舞台上半裸演出;她成为作家、记者,笔下尽是罔顾风化的女子;她要自由,也要放纵。当同代作家以沉重得近乎超载的使命与思想去描绘宏大的社会、政治与历史时,柯莱特所构建是更为遥远微妙的空间——女性的内心世界。在父权制、大工业和基督神学的废墟上,她用文字重建了失落的伊甸园,在那里,植物、动物、半人半兽的牧神与人类同为自然之子,平等相处;出走的娜拉找回了身为女性的自由与骄傲,野性和欲望成为她笔下最醒目的女性特质。纵观史论两家众多分析,柯莱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对女性欲望的露骨书写常常招致女性主义者的批评与怀疑,更由于作者对同时代妇女运动和女性思潮的自觉疏离,使得她文本中极富先驱意味的女性书写没有得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柯莱特其人其文,运用薇尔·普鲁姆德以消解二元对立为基础的批评模式,逐一分析柯莱特作品中自然主题、自然风格、女性形象及升华所反映的对立与反抗,从而还原其超越时代的女性文本。本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柯莱特作品中的自然主题及其背后人类-自然的二元对立。第一柯莱特笔下的自然脱离了传统动植物志的拟人笔法,保存着生而有之的天性与骄傲;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去人性化的评价标准,狭义的暴力与优雅、美好与恐怖只是人类的感受,自然界不存在是与非。第二,柯莱特在作品中如实反映了人类作为主宰者对动植物的践踏,为了反抗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优越感,她在人性和动物性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其作品也成为对自然世界的赞歌。第二章通过阐释柯莱特自然的写作风格,消解灵魂-身体的二元对立。一方面涉及柯莱特的敏感风格,即她对世界的认识并非来自理性而是通过纯感官的望闻问切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是文本的自发性,柯莱特语言的自然、精炼以及偶尔闪现的灵光无一不来自她作为舞者、哑剧演员和美食家的身体的直观体验,因而她的创作艺术又被称为“身体写作”。投入文本的身体造就了柯莱特的“女性新语言”,文本中的浮出的身体又成为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绝佳反抗。第三章以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为出发点,分析柯莱特笔下的女性群像。首先,通过揭露婚姻、社会生活中女性受侮辱和受损害的生存境况,柯莱特实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其次,为了反抗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现实,柯莱特面对抉择,对女性特质是超越,还是认同?不同于存在主义女性观,她选择了后者,也成就了自己女性书写的先驱性,通过讴歌野性和欲望,柯莱特带来的除了性解放还有对女性特质优于男性的认同,从而否定了女性在两性对峙中的他者地位。第四章则侧重分析女性特质的升华,即以肉欲公然反叛菲勒斯中心的女妖通过与自然、神话的融合升华为女神,这是作家女性书写的终点,也是她心目中理想女性人格的所在。于是,柯莱特化身狄俄尼索斯,在人与神、荒野与文明之间自由出入,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解;茜多则化身地母盖娅,她紧贴大地的哲学与生命的宗教使人类世界重归母系社会初始的明亮,暂时脱离了消费社会以征服一切的精力吞并自然甚至生命本身的“浮士德式”的发展观。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柯莱特,不难发现其女性书写对于她身处时代的超越。女性-自然-神话的独特轨迹,不仅为妇女运动开辟了一条挣脱枷锁、追求性灵解放的道路,也成为女性主义与环境运动并肩作战,共同颠覆理性中心二元论,追求女性与自然双重解放的先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5.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妮;;科莱特的植物情结——《克罗蒂娜在巴黎》与《克罗蒂娜的婚姻》中的森林意象[J];法国研究;2010年02期

2 黄琰;;从柯莱特的作品看20世纪法国女作家的女性意识[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3 刘开文;以描写爱情著称的女作家科莱特[J];集邮博览;2005年06期

4 林浩基;《克洛蒂娜之家》的艺术风格[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5 罗国祥;意、趣、神、色的统一——读科莱特的三篇小说[J];法国研究;198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凌娟;柯莱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小斐;柯莱特的童年经验与作品[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媛媛;高莱特:一种感性世界的写作[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1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11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9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