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奈保尔《大河湾》中的意象阐释

发布时间:2019-07-16 18:06
【摘要】:奈保尔作为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巅峰代表作《大河湾》所书写的内容庞杂而犀利,小说选取非洲原始丛林为创作叙事背景,深刻地表现了自然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奈保尔运用三个内涵丰富的自然意象贯穿整部小说,通过"丛林"、"大河湾"、"水葫芦"的意象映射出作家对自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彰显其深厚的人文关怀。
[Abstract]:Naipol, as th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01, has a complex and sharp content in his masterpiece Dahe Bay. The novel selects the original African jungle as the narrative background, which deeply show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nature. Naipol uses three rich natural images to run through the whole novel. Through the images of "Jungle", "Dahe Bay" and "Water hyacinth", the writer reflects the writer's thinking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ature and shows his profound humanistic care.
【作者单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雅萍;;奈保尔小说《河湾》中水葫芦的意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2 许可;;生态批评视角下对惠特曼《草叶集》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4年3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付颖;;奈保尔《大河湾》中的自然意象[J];作家;2015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运博;论V.S.奈保尔《河湾》中的文化恐惧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刚;;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从《河湾》中的意象看奈保尔笔下的两个世界[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方杰;;奈保尔《河湾》中的悲观主义历史观[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3 鞠英大;;维·苏·奈保尔眼中的殖民文化渗透及其影响——《河湾》中的意象评析[J];教书育人;2007年27期

4 胡龙青;;失乐的伊甸园——解读《河湾》中女性爱情困境与悲观主题[J];名作欣赏;2008年06期

5 高照成;从《河湾》看奈保尔的历史与文化观——兼谈奈保尔的文学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飞;;自我的追寻——解读奈保尔的封笔长篇《魔种》[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2 刘利民;;奈保尔小说中明喻的运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方宸;;“流亡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评奈保尔的《半世浮生》和《神奇的种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梅晓云;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海舟子;;一部半个世纪后面世的珍贵文学资料——维·苏·奈保尔的《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J];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02期

6 邹颉;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7 周长才;奈保尔的最新小说——《半生》[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8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祝平;边缘审视——奈保尔创作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10 杨中举;维·苏·奈保尔的旅行情结[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A];都市文化研究(第5辑)——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2008年

3 尹锡南;;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康慨;印裔作家奈保尔的“恶行编年史”[N];东方早报;2008年

3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荷]伊恩·布鲁玛 盛韵 译;奈保尔的多重面具[N];东方早报;2014年

5 嫣婧;奈保尔的起点与终点[N];文艺报;2014年

6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9 小西;虚幻的印度,无根的奈保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2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慧;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2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义芳;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中的冲突与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张成辰;从“印度三部曲”探析奈保尔的印度本土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婧;奈保尔眼中的印度[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8 熊亚芳;从《抵达之谜》看奈保尔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懈寻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胡芳;从疏离到亲近[D];苏州大学;2009年

10 俞曦霞;论奈保尔《抵达之谜》中的抵达[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15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15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3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