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十日谈》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30 15:07
【摘要】:在二十世纪诸多著名的思想家中,俄国学者巴赫金的思想主张是相对具有包容性的,这主要是因为巴赫金的研究涉及了人文学科领域的绝大部分,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狂欢化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内隐于对拉伯雷的代表作《巨人传》文本的阐释。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擅于从研究巴赫金的文艺理论入手,从而挖掘出巴赫金文艺理论的深层意义。在具有自身独特性同时却也产生了一些对文艺理论与文本的结合方面的忽视问题。而另有一些学者对《十日谈》的文本研究却局限在了文本内部,提出的观点较为具有相似性,使得对《十日谈》文本的透视相对局限。而将文本与文艺理论进行结合相信可以对《十日谈》以新的视角作出不一样的阐释。此次研究相比较以往的研究而言,便是以狂欢化理论为骨架,以文本为血肉,将狂欢化理论所体现的精神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分别从思想观念、人物塑造以及叙事艺术三个维度阐释文学文本体现的狂欢化特征。在思想观念方面,《十日谈》不仅蕴含了人文主义思想其反封建教会、反封建婚姻制度以及反等级制度等特征,它也容纳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狂欢特征,这些狂欢思想体现了全民性的颠覆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这些精神深深的扎根在民间与官方、游戏与现实、喜剧性与悲剧性三大对立统一特征中;在人物塑造方面,《十日谈》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角色繁杂的人物形象恰好符合了全民性的特征,体现了众声喧哗的特性,而关于等级、性格、价值取向和经历的不同组合谱就了喧哗的音调,开启了由下层人民挣脱上层人民桎梏的革命时代,全体国民参与并共同营造了众声喧哗的气氛;在叙事艺术方面,从叙事主题、叙述者,以及叙事母题三个方面,小说分别体现了伸缩性、变换性以及狂欢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充斥在小说中狂欢化的思想观念特征不谋而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正是由于上述几个层面的表现,使《十日谈》的狂欢世界得以构建,并且骨骼清晰,血肉紧密相连。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46.074
本文编号:2520970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46.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柏青,李作霖;“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万珍,邱志玲;薄伽丘《十日谈》中的基督教人文主义[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3 刘苏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5期
4 雷艳林;巴赫金论“怪诞现实主义”的文化根源及形成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5 修倜;“狂欢化”理论与喜剧意识——巴赫金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肖丽华;;批评的视角、策略与转向——14世纪以来的国内外《十日谈》研究之批判[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鲁运庚;从《十日谈》看卜加丘在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史上的地位[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韩斌育;;《十日谈》的悲剧精神及其文化渊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崔莉;从意大利基督教会的世俗化趋向读解《十日谈》[J];汕头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杨巧;;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J];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520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2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