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严歌苓的“边缘化女性人物”书写

发布时间:2019-10-15 11:44
【摘要】:严歌苓是最受欢迎的海外华人女作家之一。严歌苓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将民族意识融合在自身性别的经验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用这种融合传达出女性作家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人性关怀。 严歌苓在她的小说创作中,透过多重的叙事视角,实现了对人性真善美和人性盲点的展现,尤为不易的是关注了边缘困境下人性的美好,多角度地展现了客观生存环境的艰辛与人性的复杂。长期以来,两性拥有的资源、机会、权利的不平等,导致了女性被置于边缘、从属地位。而严歌苓擅长写“边缘人”的人生,尤其是“边缘”女性的隐秘世界,即在异质文化碰撞中的人性冲突。在严歌苓笔下,边缘化女性人物的内心感受、心理流程、情感世界、生存处境等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严歌苓的作品中,不写人如何被压倒,而是关注困窘中磨砺的人性张力,从而完成对人性世界的透视、思索与探求。现有的对严歌苓的研究有作品研究、整体研究、比较研究及文化研究,对严歌苓作品中人物形象研究的论文也不少,但这些研究虽试图从女性视角解读严歌苓的小说创作,采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分析严歌苓小说的典型人物形象,却未能很好地解答严歌苓写这些女性人物的原因何在,针对严歌苓作品中的“边缘化女性人物”形象做系统化研究的论著就相对更少。 本论文着重论述严歌苓作品中“边缘化女性人物”写作发生的原因,梳理分析严歌苓笔下的“边缘化女性人物”形象,以期描绘出严歌苓笔下系统的“边缘化女性人物”图谱,进一步探索严歌苓“边缘女性人物”写作的意义。 “边缘化”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指远离主流社会,以与现行主流社会不同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来活动的现象。女性发展的边缘化表现为女性在发展领域的从属关系,即女性发展被压抑、被忽视、被歧视、被排斥等,这种边缘化有显性、隐形和反向三种形式,其各自的内涵分别是:其一,控制与依附的对立关系,在偏见与压力下,女性自我意识发生扭曲,心理无法健康发展;其二,政治、经济、文化上遮蔽女性的发展;其三,通过神化与歌颂女性的某些特征和功能,把女性局限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从而制约女性的发展。 “边缘化女性人物”在本论文中特指严歌苓笔下那些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双重边缘的女性人物形象。女性作为生活的弱者、输者,在政治历史的变迁中,她们的女性特质往往被扭曲异化。严歌苓悉心体察这些生活上和精神上都“边缘化”的女性人物内心世界的隐隐情愫,以丰满感性的笔触刻画她们的阴柔隐忍、宽厚包容、至情至性,追问她们个体生存的真实景象。 论文的第一章从文革记忆、生命体验和严歌苓一直以来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三个角度,探讨了严歌苓的“边缘化女性人物”写作得以发生的主观方面的原因。第二章从多方面梳理了严歌苓对边缘化女性书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三章则在这些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严歌苓对边缘化女性人物书写的价值和意义。其价值和意义一共有三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通过独特的艺术形象实现了对历史的反观和对人性的反思。“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被重新认识与强调的时候,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严歌苓内心的纤细敏感找到了共鸣,使得严歌苓的写作更多地侧重于对复杂人性的关注。严歌苓的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与命运立体展现,从各个维度挖掘了人性的至深之处,将人性的每一个角落都呈现在人们面前,触及了人性本质。为此,严歌苓被评论界誉为“窥探人性之深,文字历练之成熟”的新一代移民作家。第二个方面是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叙事方式和新的视野。“双层时空叙事”是严歌苓小说里独特的叙事方式。它是容东方的叙事理念和西方的叙事技巧于一体的叙事方式,多层面展现了作家关于移民创伤、种族隔膜、文化冲突、女性生存的思考。“双重视野”指的是用个体本位的历史价值观对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历史价值观进行深入的发掘。第三个方面是丰富了人们对女性的理解与认识。这同样是严歌苓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做出的贡献和开拓。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琼;此身·彼岸——严歌苓复旦讲座侧记[J];华文文学;2004年06期

2 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J];华文文学;2005年03期

3 庄园;严歌苓;;严歌苓访谈[J];华文文学;2006年01期

4 严歌苓;李宗al;;严歌苓谈人生与写作[J];华文文学;2010年04期

5 刘思谦;;历史风云与个人命运——严歌苓本土题材小说《第九个寡妇》解读[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02期

6 杨凤;田阡;;性别政治下的女性发展边缘化[J];思想战线;2006年01期

7 刘惠丽;;女性与人性的对话——谈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叙事[J];唐都学刊;2008年04期

8 康长福;;探寻生命的庄严:沈从文创作主题论[J];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2549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49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5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