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俄罗斯芭蕾与伍尔夫的小说创作

发布时间:2020-02-03 04:49
【摘要】:本文探讨1910-1920年间风靡巴黎和伦敦的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的影响,认为该舞团激发了伍尔夫去刻意追寻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并由此提出了"封套"和"变化的节奏"的概念,前者强调世间万物的自由自在、丰富多彩,后者强调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所具有的内在韵味和节律,这两个概念之间构成某种张力,奠定了伍尔夫新的小说形式的基础,标志着其文学理念的升华和小说创作中理念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梅;;“形式”的智慧言说:《海浪》的叙事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刘萍;;从女性主义看简·爱的矛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王青;;从淑的形象解析哈代的女性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4 吕倩倩;;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周艳;;“英雄救美”情结中的性别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杜馨;;追寻心中的“灯塔”——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象元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刘琨;;和谐与发展——论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中的双性同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王小翠;;试析《简·爱》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9 姚娜;;现代声音风景与读者敏锐的耳朵——论伍尔夫作品中通过听觉实现的声音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李莹;;浅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英国中产阶级的精神困境与出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苏友芬;;简述女作家共同的叙事形式选择——小说[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2 金春平;边地文化视野下的新时期西部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杨洁梅;世纪之交的精神风景[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6 沈红芳;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D];河南大学;2004年

7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9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琳;欧洲近代长篇小说成型过程中的史诗距离与文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崔晓晰;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概念[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话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静;奥斯丁小说的政治和道德倾向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琳琳;哈代小说创作思想的矛盾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鹿婕;论凌叔华思想与创作中的两面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熊华娜;从苗文化原型到“人性的神庙”[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石文芳;曼殊菲儿小说徐译本对凌叔华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阿娜;乔伊斯·卡洛尔·欧茨《奇境》四部曲的对话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玉蔚;爱的选择——解读伍尔夫的小说《黑夜与白天》[J];名作欣赏;2003年08期

2 盛宁;关于伍尔夫的“1910年的12月”[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3 马小丰;伍尔夫小说的背景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张薇;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兰守亭;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悲观意识[J];天中学刊;2003年06期

6 武跃速;伍尔夫小说中的生命意义诉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苟丽梅;解读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思想蕴含[J];社科纵横;2004年04期

8 程爽,孙冬;试析生活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作的影响[J];学海;2004年04期

9 李晓文;;再论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袁素华;;论伍尔夫的“重要瞬间说”[J];当代文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雪梅;;解话中画,理文中纹 解读伍尔夫《海浪》中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陈静;;挖掘人物背后的隧洞——评弗·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技巧[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武炳新;流动着的伍尔夫[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杨莉馨;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小说的影响[N];文艺报;2012年

3 刘鹏凯;充满诗意的写作[N];海南日报;2004年

4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5 张慧仁;西方的另一种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刘乃银;新发现的伍尔夫笔记与英国批评界[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我理解的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孔亚雷;我们的奋斗[N];文艺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爱琳;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燕;论伍尔夫在《海浪》中的生态意识[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慧;从赛普蒂默斯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扬晨;伍尔夫在《远航》中矛盾的帝国主义情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蔡玮;失落中的探寻与怀疑[D];浙江大学;2010年

7 赵茜;伍尔夫小说的象征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亭亭;弗吉尼亚·伍尔夫新论[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成凤;寻求和谐[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许春芳;疯狂及其隐喻[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75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75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c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